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情绪发展重点,想要陪着孩子修好情绪这门功课,首先,父母要掌握情绪发展的重要阶段。
家庭,是情绪最重要的学习场域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情绪发展重点,想要陪着孩子修好情绪这门功课,首先,父母要掌握情绪发展的重要阶段。
「科技改变了学习的样貌,但只有情绪,没办法透过科技学习,一定要在真实的人跟人的互动中,才学得好,」而家庭,就是情绪最重要的学习场域。
要让孩子从觉察情绪、接受情绪、控制情绪,进展到调解与管理情绪,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大脑发展的情形,在什么阶段会出现什么情绪、什么时候该学着自己因应情绪,然后给予孩子适切的回应。
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重点,每个孩子也都有个别差异,但父母该有的大原则是:看重并尊重孩子各种情绪,不抹灭、也不评价;帮助孩子标定情绪,说出情绪,了解自己。至于目标,则是希望孩子能与情绪共处,安顿身心,当然,大人也是。
出生~12个月
依附关系至上,合理满足孩子需求。这阶段的情绪发展,以开心、生气、害怕、哀伤、恶心、惊讶等原始情绪为主,也会试着藉由吸吮、把头转开等方式调整负面情绪。
婴儿刚出生时,情绪主要反应本能的生理需求。如吃饱、睡饱,身体舒服,婴儿就自然会笑,不舒服则会哭泣;到了3个月大左右,开始会因为与人或环境互动而有情绪,例如被大人逗会开心、照顾者离去会生气、害怕陌生环境等。
6、7个月大以后,孩子开始有「社会参照」能力,能观察大人在当下情境的感受,然后模仿。慢慢也会出现兴奋、无聊等情绪,也会展现出喜好。
此时的教养重点,在于建立良好正向的依附关系。父母要合理的满足孩子需求,可以把握「年纪愈小、愈快回应」的原则。父母常会纠结「婴儿哭了要不要马上抱」,这个阶段还是以给孩子安全感为主,平常也可多抱抱孩子,多积极互动。
如果主要照顾者,需要喘息,最好尽早培养轮替照顾者。在主要照顾者稳定的前提下,即使轮替照顾者如爸爸、祖父母等共有三、四个,孩子仍可依附情感于照顾者。另外要留意,分离焦虑通常在5~7个月大时出现,1~2岁是颠峰。
1岁~2岁
自我概念发展,协助孩子说出情绪。孩子在1岁以后,情绪开始变复杂,慢慢发展自我概念、自我评价,情绪也开始受到别人影响。例如别人哭、自己也可能会想哭,并慢慢能理解别人的情绪反应与自己不同,表现出同理。
1岁半之后逐渐发展的「自我概念」,让孩子能够察觉自己跟他人是不同的个体,也因此愈来愈喜欢说「不要」。自我概念的发展与日后情绪理解能力相关,父母要尊重孩子是独立个体,可以开始让孩子做选择;用「二选一」的问法,又比问孩子「要不要」「好不好」更具可行性。例如要用餐了,可以问孩子:「你想吃饭还是面呢?」而不要问:「你要不要吃面?」避免孩子总是回「不要」。
这个阶段,大人可以开始带着孩子辨识并说出情绪。例如玩具坏了、孩子闹脾气,可以说:「玩具坏了,你很难过,是吗?」让孩子试着用语言调整情绪;也可以多玩假扮游戏,创造更多情境让孩子经验情绪。
此时孩子开始会依据大人的评价与鼓励,感受到羞耻、自豪等复杂情绪。例如孩子大便了,大人如果说「怎么那么臭」并露出嫌恶表情,孩子可能会感到羞耻,敏感一点的人,甚至可能因而便秘,要特别留意。
3岁~6岁
情绪调节策略原始,冲动控制是关键。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进入学校,有更多社会规范、加上大脑前额叶发展逐渐成熟,慢慢能了解情绪发生的因果及行为讯号。例如知道自己为何不开心、不开心会想用力敲东西等等。
孩子也开始能用语言说出他人的情绪,表现出更高的同理,甚至开始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同时更能依循社会规范评估自己的行为,得意、羞愧的情绪愈来愈明显。恐惧与焦虑的情绪在此阶段变强,常会怕黑、怕做恶梦、怕家人过世。此阶段的孩子很难同时处理一种以上的关系,两个人玩是最自在的,常排斥第三个玩伴的加入。
此时孩子已有原始的情绪调节策略,像是限制感官输入(例如听到不喜欢的就捂耳朵)、和自己谈话、转移注意力等等,但情绪调节策略还是不足,有时会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不开心就躺地上哭)。建议可以跟孩子讨论各式情境与情绪、提供更多调节策略,通常孩子愈会表达,理解度就愈好。
除了对因果关系的理解程度,冲动控制也是孩子此阶段的教养重点。要让孩子慢慢从外在控制转换到内在控制,一开始可以多玩规则性游戏,如大风吹、红绿灯、木头人等等,平常则多找机会,让孩子练习等待、学习延迟满足、预先设想行为后果。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