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有一天,你兴高采烈地跑来跟我说,你在学校的某个项目中获得了超高的好成绩,连高年级的学长姐都在惊叹这个作品怎么能表现得这么好,纷纷开始关注这个低年级的小子究竟是谁。
我听著你的分享,开心的嘴角微微上扬,内心充满著骄傲。没想到,却听见你接著说:「爸爸,我决定我要放弃数学了!因为我长大要当个设计师,我想我再也用不到数学了,所以不学或学不好也没关系。」
本以为你只是说说而已,当下我也没太在意。结果没多久后,我接到妈妈传来的超长简讯,向我投诉你如何真实的「放弃数学」。你压根无视这个学科,更别提复习了,即使是考试也不准备,直接应试,简直令我气炸了!
满脑想著如何「拯救」儿子
对于号称「数学是毕生最爱学科」的爸爸来说,你的放弃简直是晴天霹雳。我偷偷的深吸一口气,脑子里开始思考如何拯救你。
爸爸是个逻辑因果教育下的产物,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一定先经过结果的分析与判断,然后才下决定。然而,当我有了你,并选择让你在美式教育体系下成长后,我便一而再、再而三受到新式教育的冲击。
所以,我做了件蠢事。
我用你最爱的足球来惩罚你!因为我觉得你不应该放弃学业,同时你也花太多时间在练球。但当我话一说出口,你的情绪就跌落到谷底,沮丧的不愿意再跟我讨论你为什么要放弃这个学科。这时,我才发现,我的行为不但没有将你导向我预期中的自我反省,反而让你关闭了沟通的那扇门,将更不知所措的老爸我隔绝在门外。
你的反应促使我思考,我应该怎么做才会比较好。然后我想起,曾在Ted Talks上看到郝广才与大家分享「孩子梦想有多大」的那场演讲。他说,每个孩子的梦想都像一双隐形的翅膀,如果父母能善加引导,这双翅膀便可以带著孩子像老鹰一般展翅高飞;但如果我们用错方法,束缚了翅膀飞翔的机会,那么,他就会只能变成一只鸡的翅膀,充其量也只能烤来吃。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父母的反应」,通常父母会因为忙碌而虚应故事,但更多的时候,其实是父母太懒了,懒得去思考就随便回答。
用对的方式引导孩子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好像真的是懒了。我懒得问你理由,也懒得给你解释的机会,更懒得想办法来帮忙你。
除了懒之外,我也必须承认,我对你还不够了解。对父母而言,察觉到孩子开始展现自己不了解的样貌,是件有点震惊和失落的事。因为我不了解,所以在事情发生的当下,我无法做出适合你的引导和回应,只能一味的希望你尽快回心转意,马上答应我「你会好好的学数学」。
最近,podcast很流行,这让爸爸想起一个朋友,一个对于「看」书有障碍,只能「听」书的朋友。他对静态文字的输入是无感的,但声音的输入对他很有意义。如果在他那个年代有像「得到」这样的app,可以把知识转化为声音传达给他,他可能会吸收得更好。可惜当年他的父母并不理解,也无从引导,所以他的求学之路走得非常辛苦,直到他自己出了社会,才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式。
反思到这里,爸爸真的觉得很对不起你。爸爸觉得抱歉的是,当时我没有试著去了解你,分析哪一种学习方式最适合你。或许你需要的帮忙,不在于教你怎么解数学题或背公式,而在于我如何去引导你,让你学会用你最擅长的方式来学习。
在教养过程中不断反思
在陪伴你成长的过程里,我并不反对新式教育中让小孩自己探索的理念,但坦白说,我曾经感到不解,甚至没办法接受当孩子遇到碰撞时,自己只能当个旁观者。所以,亲爱的儿子,我要谢谢你,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找到了深刻的答案。
兴趣是可以让人日以继夜的努力,但爸爸还是要告诉你,课业和工作是你的必要手段与方法。它们可能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它们能支持你去完成你的兴趣。如果兴趣是你的目的地,那学业或工作就是帮助你抵达目的地的过程。
亲爱的儿子,我常在思考:我用这样的方式教养你是对或不对?是让你自己去闯?还是我当个过来人跟你分享;是让你自己去感受?还是我直接告诉你体验后的答案;是让你自己去承受后果?还是我事先阻止你受伤。
结论是,我还是会舍不得你去冒险,但我也会去思考,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