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造成许多人的不方便与恐慌,尤其是身体孕育著小生命的准妈咪们,因应疫情升温,很多孕妈咪为了减少进出医疗场所,纷纷询问帮自己的产检医师,是否每一次产检都一定要去。对此,乌乌医师在自己的粉丝专页帮各位准妈咪解惑,也希望能安定一下各位妈妈的焦虑。
产检到底几次才对?
她表示其实,关于孕期应该产检几次各国妇产科医学会并无共识,因为这个问题不单纯是医学考量,还涉及各国民情、公共卫生政策,以及医疗资源是否充足。她一直认为产检次数不能和母婴照顾品质划上等号,关键应该重要检查不能遗漏,且让孕妇充分了解各种兹炫。医师便以大家最重视的医疗实务面思考,归纳出「必做」的产检提供给妈妈们参考:
1.怀孕初期:验出两条线后,不用立刻去诊所确认
当月经延迟、怀疑怀孕时,只要用验孕棒测试出两条线,就代表你怀孕了。很多人会特地去诊所再确认一次,其实并不需要,因为医师用的验孕试纸也没有比较准。
如果没有出血合并腹痛,我会建议第一次的产检可等到验孕发现怀孕后的2-3周,也就是第7-8周、怀孕两个月左右时。这时的检查最主要的目的是透过超音波确认著床位置、排除是否为子宫外孕,并确认胚胎的心跳。
2.怀孕中期:评估胎儿染色体、胎盘功能与器官异常风险的评估
接下来可在12周时去做几项重要的产检。包括国健署提供的产检:贫血、B型肝炎带原、梅毒爱滋病,以及自费项目如初期唐氏症与子癫前症筛检可评估胎儿染色体异常、胎盘功能差的风险,这些都可在12周时一次完成。(若有需要做羊膜穿刺,16周就可再安排一次产检。)
接下来两个月,如果要去产检,则应该是用来安排高层次超音波与妊娠糖尿病检测。前者可检查胎儿重要器官(心脏、脑部、内脏、五官)的发育,若有异常可和医师讨论是否考虑终止怀孕或是需转诊去有小儿外科、小儿心脏科的医学中心追踪。后者则是借由检测血糖评估妈妈饮食状况,避免高血糖造成巨婴、提高早产风险的机率。
3.怀孕后期:确认生产方式、胎儿成长曲线
若中间都没有特殊状况,就是等32-35周时借由超音波确认胎位,同时确认胎儿脑部与骨头之发育。并进行乙型链球菌采检。最后就可等到38周时,目的是与医师讨论生产计划、确认生产方式。医师会监测孕妇血压、超音波来评估胎位和体重、绑胎儿监视器确认胎盘功能及宫缩状况,综合评估是否适合自然产。
以上是针对低风险的一般孕妇,若是已被诊断胎盘功能不良、胎儿生长迟滞,子癫前症、子宫颈闭锁不全或有重大内科疾病的孕妇,产检次数就得个案调整,有些状况甚至需要一周看一次。
产检越多次,胎儿不必然越健康
讲到这一定会有人好奇,产检那么少次、照音波次数也变少,那该如何追踪胎儿健康呢?医师澄清,其实确定心跳后,除了初期唐氏症筛检、高层次超音波,及8个月时确认胎儿体重胎位外,就算每月产检也不需要每次都照超音波。
因为重要器官的发育已经在高层次超音波时确认,其他次的超音波检查并没有很大的临床意义,主要是为了让爸妈可以借由宝宝的影像增加亲子连结感。
那胎儿体重呢?其实怀孕30周前除非胎盘功能异常,胎儿体重差距都很小,又有量测误差,预估体重的意义也不大。且30周后就算落后或超前平均值,也不会影响胎儿健康,更何况胎儿的体重也不是靠孕期饮食或任何外力就能轻易改变。
三个月前少量出血、生理性宫缩不必急著就医
也有妈妈询问,最近如果遇到出血、宫缩或是胎动减少,到底要不要就医呢?不管有没有疫情,医师说明其实答案类似,出血大致可以用周数来区分:
1.怀孕未满3个月
约有4成孕妇会出现著床性出血,若量不多、呈咖啡色,未必需要就医。医师重申,这个阶段就医主要是为了安心,不太会影响结果,没有所谓延误就医的问题。好比曾有怀孕9周的女生半夜有点状出血,隔天看门发现胚胎萎缩没有心跳非常内疚,但即使出血当下她就冲来急诊,也无法让萎缩的胚胎重新发育。
2.怀孕超过3个月
著床性出血比例慢慢下降,这时若有鲜红色、频繁出血甚至合并腹痛,为了排除子宫颈闭锁不全、子宫颈息肉,则需立即就医。至于宫缩,有时可能因血液循环变差、身体缺水导致,如没有规律且没合并腹痛,可先补充水分、躺床休息,改善后就无需就医。
3.怀孕6个月前
本来就未必会有胎动,尤其是当天气冷或妈妈较疲劳时,胎动更不明显实属正常。除非怀孕周数已经超过6个月,进食摇晃后肚子后,胎动都还不明显才需要回诊确认状况。
怀孕的女性「不焦虑」,是需要更努力的方向
前阵子为了改善少子化,政府主张增加产检补助次数让妈妈能放心怀孕,虽说立意良善,但我却认为产检次数和妈妈的安心感未必成正比,很多妈妈甚至和我反应,每次产检听到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吃,又被念体重增加太多,胎儿小了一百克,越看越焦虑。
相反的,也有妈妈表示非常期待产检,看到医师的脸就感到无比安心,听到胎儿的心跳,和医师的一句「都没问题」就无比疗愈。因此要让女生更放心怀孕做一个「不焦虑」孕妇,与其一昧增加产检次数,倒不如思索如何促进医病沟通互信,把产前卫教做得更确实才是更根本的作法。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