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被旁人提醒,自己的孩子可能有心智发展上的问题,内心难免产生怀疑、自责的声音,也一定难以接受,甚至抗拒带孩子到医疗机构求诊,但以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家长的就医态度与就医时机,将连带影响到孩子未来透过疗育改善的幅度。
正确的就医观念是基础
儿童医院儿童青少年心智科主治医师李宗翰表示,关于儿童发展,家长可先建立以下就医观念:
参考多方意见
即便是每天陪伴在孩子身旁的照顾者,也都可能有难以发现的盲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妈除了自己的经验以外,不妨参考老师、专业人员的多方意见。相信他人善意的提醒,也是影响孩子是否能及早就医及治疗的关键之一。
平时记录
平时若观察到孩子有任何发展的异状,或令人在意的地方,可以于看诊前事先记录下来。不清楚如何形容时,也可使用手机顺手拍下照片或影片。如此一来,就能在有限的看诊时间中,帮助医师更有效率地了解孩子的情况。
及时采取行动
对孩子的行为或反应有疑虑,最好及时就医,李宗翰医师表示,学龄前的脑部仍具有可塑性,倘若持续抱持「再等等看」的心态,可能因此错过疗育的最佳时机。父母的就医态度,关系到孩子能够多快得到帮助,以及日后改变机率的高低。
儿童心智科的诊断方式
许多家长会感到疑惑,心智科医师没有经常透过打针、抽血或精密仪器检测,如何做出诊断?李宗翰医师提到,与其他门诊相比,心智科更注重与孩子的对话和互动,诊断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完整的心智科评估,包含就诊主诉、详细病史、发展历程、就学情形、父母访谈、生活资讯、家族病史、有无生理及情绪创伤史、儿科疾病史、儿童行为及谈话观察、标准化问卷、评估表,及各类医疗检查等程序。
因此,一次看诊必须耗费更多时间,虽然与一般认知的看诊方式不一样,但绝非轻率诊断。
儿童心智困扰征兆
儿童罹患精神疾患时,出现的征状也和成人有点差异,家长平时可从情绪行为、生理征兆,以及就学行为等三大方向,观察孩子是否呈现这些心智困扰的行为。
情绪行为
重复地情绪高张或尖叫、坐不住或难以集中注意力、回避社会情境、容易担心或害怕,如:爸妈暂时离开也会感到不安,担心他们不会再回到自己身边。
生理征兆
难以入睡、睡眠或饮食习惯改变、不明原因的各类身体疼痛(做过检查仍找不出原因)
就学与社交讯号
老师告知孩子在校适应困难、难以和其他孩子相处、不想参加同学的社交活动、抗拒上学。
儿童心智发展疾患是基因或环境造成?
大多数心智发展疾患,皆为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李宗翰医师分享早疗界常说的一句话:「没有一个父母是事先预备好要面对有发展困难的孩子。」他认为,心智发展疾患的原因错综复杂,有时不是单一基因或环境因素造成,与其执著于无法改变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思考「现在应该怎么帮助孩子」,才有机会改变孩子的未来。
特殊儿入学.可先进行学前鉴定
目前的主流教育倾向「融合教育」,也就是让特殊孩童进入一般班级,增加与同学的良性互动,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这样的融合教育。李宗翰医师建议,最好还是能安排发展有困难的孩子进行「学前鉴定」。
特教老师会依据各项学前评估及疗育的结果依据个别化状况与教学资源分析,综合评估孩子最适合的学习方法。若家属对结果有疑虑,也可进一步咨询与讨论。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