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是追求快乐、健康与成功的重要能力,可以改变且教导。研究指出,儿童中期是乐观及悲观转变的关键时期,而父母的思考与行为也会影响小孩发展的模式,以及因应事件的策略方法。
根据牛津字典,乐观指的是「感觉好事会发生,而且事情会成功」﹔心理学家也认为,乐观的人比较会努力达成目标。乐观,究竟来自先天基因或后天学习?
早在1990年代初期,美国心理暨遗传学家普罗明(Robert J. Plomin)就曾针对逾500对同性别的双胞胎进行研究,发现乐观与悲观各约有25%来自遗传;专攻人格心理学的学者谢尔(Michael F. Scheier)与卡佛(Charles S. Carver)则指出,一个人在后天环境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会影响乐观的发展。
「乐观是追求快乐、健康与成功的重要能力,但不同于身高或眼珠的颜色,它是可以改变且教导的,」任职于美国宾州大学正向心理学中心的莱维奇(Karen Reivich)说。
学习乐观,小学阶段是关键期
父母的思考与行为,包括对于生活事件的归因,会影响小孩发展乐观与悲观的模式,以及因应事件的策略方法。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曾在书中谈到,乐观或悲观的解释形态很早就定型,大约在8岁的孩子身上就开始看到了。
高雄医学大学正向心理学中心主任吴相仪也提到,很多研究指出,幼儿时期是没有忧郁症状的,进入儿童中期(6~12岁的学龄期)后开始增加,直到成人期才变得相当普遍。她表示,儿童中期是乐观及悲观转变的关键时期,曾接受乐观解释风格训练课程的孩子比没有接受课程的孩子,忧郁的比率显著降低。
成功大学行为医学研究所教授郭乃文进一步指出,面对困境时,乐观的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因应能力,这样的自我效能其实就是自尊与自信。从大脑科学来看,看到自我的全面性,牵涉一个人对自己的长期记忆,也就是「我怎么看自己」。
「『我怎么看自己』是骗不了人的,」郭乃文坦言,每个小孩随著年龄成长与经验累积,自然会有衡量的尺标,包括外表帅不帅、数学好不好等。对小孩的过度赞美,就像编织一个共同的谎言,因此,在看待自己的过程中,不管面对优点或缺点,一定要有坦然的能力。
郭乃文强调,父母和师长要教出乐观的孩子,「正确的经验」非常重要。「正确的经验」指的是能够有收获及成长的经验,不局限于正向或负向经验。比方说,当孩子努力了12小时,最后确定有个题目会解了,这就是正确的经验。慢慢的,他的大脑会知道投资多少、得到多少,建立个人完整的自尊与自信的尺标。
乐观教养,在经验中学习成长
郭乃文重申「大脑做不出它不会的事」,乐观是没办法用劝说的。与其告诉小孩「想开一点」、「快乐一点」,不如让他透过经验不断累积能力,看得到并相信自己会愈来愈好。乐观的人拥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特质,就是具备「我可以做到」的能力,在教育学习上分为下列三大发展阶段:
1.每一次成功的经验,都是赋予孩子自信的来源
自小孩出生后,就可以开始创造、累积正向的经验。婴幼儿时期的成长过程,包括学会坐、爬、走路、说话、自己进食或收拾玩具等,都是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扎下坚实的自信基础。
2.孩子学会分析经验,自己究竟如何获得成功
郭乃文谈到,父母通常较少引导孩子针对每一次的成功经验,分析相关的条件与尺标。例如小孩跑百米赛的速度进步了0.2秒,究竟怎么办到的?可能是提早两个星期前就开始注意饮食、规律睡眠、锻炼体能……,全神贯注达成目标的结果。人不会每一次都成功,但知道自己这次是怎么成功的,很重要。
郭乃文提醒,父母面对愈小的孩子,愈需要多一些正向经验的分析,才能培养他们创造成功的基本技术。当孩子进入小学中年级以后,无论是语言流畅度、抽象能力都较足够了,就可以增加负向经验的比率,从挫折与失败中学会分析。接下来,才能鼓励孩子尝试以前没做过,但可能有机会成功的事情。
「人需要从小刻意的练习,累积足够的经验及技术,才能在大脑中形成固定的神经回路,建立稳定的乐观能力,」郭乃文说。
3.面对没经历过的事,仍相信自己可以顺利过关
「面对新事物时,倘若没有经验,怎么知道自己过得了?」郭乃文说,透过大脑,所有人都会把过去的经验自动类化,但在自动类化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觉察到在什么样情况下可以进行这样的类化,也就是从中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变项。
以大家忧心忡忡的新冠肺炎病毒为例,没有人可以确定这次疫情会不会过,但至少能够掌握现实感、知道什么条件很重要,包括疫情的控制、物资的供应及心理的平衡等面向。
「乐观,不只是想开一点,而是有实力的分析过程,养久了才能有计画的作战,」郭乃文相信,透过在过去找有用的长期经验,不管面对任何事,都一定过得了关。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