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

最新搜索

大家都在搜

从2至20岁,避免养出妈宝的「分龄」教养法

2022-08-28

    不想养出妈宝的话,爸妈必须掌握「父母角色的变与不变」。所谓的「变」是,随著孩子的成长过程,调整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当孩子渐渐长大,父母要慢慢放手;「不变」的是,孩子永远都是爸妈心中的宝。


从2至20岁,避免养出妈宝的「分龄」教养法
 

 

最难的是要拿捏「父母角色的变与不变」

    大学校园里常上演「妈宝」现形记。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助理教授王慧敏常常在学校门口,或是邻近的捷运站,看到爸妈来接孩子下课。刚开始她很惊讶,后来已见怪不怪。妈宝的背后,通常有「放不了手」的爸妈。王慧敏曾遇过妈妈打电话,问孩子的成绩,她当场语塞,不知怎么回答;有学生要出国交流,妈妈打来问机票和饭店安排的进度,烦恼孩子会住不好。

    王慧敏观察,这一代的父母一路陪伴、参与孩子重要的生命历程,当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这点,仍把孩子当成小朋友看待,像是大型就业、公职考试或语言检定,可见一堆父母帮20多岁的孩子占位子或递茶水、买吃的,「其实是父母不愿意放手,不愿意放弃被孩子需要和依赖的感觉。」

    为人父母并不容易,最难的是要拿捏「父母角色的变与不变」。王慧敏指出,所谓的「变」是,必须随著孩子的成长过程,调整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以及亲子间的互动方式;「不变」的是,孩子永远都是爸妈心中的宝。

    要如何避免养出妈宝呢?王慧敏特别针对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提醒父母注意各阶段的教养重点,帮助孩子培养所需的能力:


1.学龄前

    教养重点:别当「耶诞树爸妈」,让孩子动手做、学习照顾自己

    王慧敏曾至托婴中心参访,对一幕印象深刻。有个不到2岁的幼儿背著小包包、拖著睡袋,自己走进来,爸爸两手空手走在后面,一问才知道这位是日本爸爸。反观其他的小朋友,有的是大人抱进来,有的虽然是自己走进来,但跟在后面的大人背著大包小包,活像一棵耶诞树,抢去了孩子原本应该自己做的事。

    孩子原本就有渴望独立做事的本能,只要给他机会,孩子可以做很多事。往往是大人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大人来做就好。这其实是剥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依据幼儿园的课程纲要,2岁至6岁的孩子进行的生活教育,包括:桌子怎么擦、抹布怎么折、如何穿脱衣服以及整理书包(回家把三色碗和脏衣服拿出来,将学校的作品归位等),教孩子学习怎么照顾自己和属于自己的东西、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学龄前阶段让孩子动手做,自己绑鞋带、自己整理书包,可说是很重要的自主能力的发展。王慧敏指出,「幼儿能自己做,在心理层面有助自信、独立、耐心及细心态度的培养,以及懂得感恩的品格;在行为层面有助身体动作、认知、情绪、社会、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阶段,孩子的「生态系统」最小的系统是自己跟自己、自己跟妈妈,以妈妈和家庭为堡垒,慢慢地向外扩张他的触角。

    如果妈妈没有给孩子机会自己来,凡事都是大人代劳,孩子会慢慢变得退缩、守在堡垒里,妈妈看似好像提供很大、很好的保护伞,但孩子会变得能力不足、没有自信、不负责任。没自信的孩子遇到挑战会退缩,说「我不会,你帮我」;缺乏责任心的孩子最常说:「我不管,你帮我收」。
 

从2至20岁,避免养出妈宝的「分龄」教养法

2.小学阶段

    教养重点:孩子遇到问题,不要急著帮他解决,剥夺孩子学习和负责的机会

    王慧敏分析,小学阶段的妈宝表现大致可分为两部份:一种是生活上的妈宝,一种则是学习上的妈宝。

    生活上的妈宝行为,包括:孩子没有什么生活自理能力,不会做家事,也不会整理自己的房间和书包,很多事情都是妈妈帮忙做的,妈妈成天跟在后面收拾烂摊子。

    孩子最明显的问题是,缺乏责任感。孩子到学校发现有东西没带,竟然跟老师说「都是妈妈害的,没有帮我放书包里。」或是打电话回家,叫妈妈赶快送来。

    学习上的妈宝则是,大人过度参与孩子的学习,例如帮孩子「加工」作业。另外,当孩子在学校遇到任何问题,像是和同学发生冲突,大人忍不住跑到学校理论、帮小孩出头。

    王慧敏女儿念小学二年级时,有家长打电话骂王慧敏,「妳知不知道妳的女儿在学校搞帮派,联合某某某不理我女儿。」其实这是很小的问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这位妈妈却大动肝火、直接插手介入小孩的人际关系。王慧敏指出,「关于社会性、同侪和人际关系的互动,这些都是孩子必须学习的过程。」如果父母把这些问题揽在身上、当成自己的事情看待,介入太多,会让孩子错过原本可以学习的机会、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慧敏强调,不是说孩子碰到问题,爸妈要袖手旁观,而是不要立刻跳下去帮孩子解决。爸妈可以在家和孩子讨论、了解问题,提出一些可能的方案,但最终还是要让孩子自己面对问题,试著去解决问题。

    「大人若直接介入,帮孩子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孩子还是在父母的保护伞下面,在班级里很可能会因为被另眼相看,而更退缩、没有自信。」


3 青少年阶段

    教养重点:父母要慢慢放手、不过度介入,让孩子有独立自主的机会

  
    青少年是发展独立自主的重要阶段。有些父母密切关注孩子的社群动态,不仅FB按赞、IG按爱心,甚至留言、代替孩子回答题,孩子的社交生活都看得到妈妈的足迹,孩子很容易被同侪取笑是个妈宝。若青少年一直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别人问孩子问题,妈妈抢著回答,或是孩子喜欢什么、要什么、参加什么社团,都是大人决定,孩子根本没办法练习独立思考。

  
    Ausubel提出「青少年与卫星理论」,解释青少年阶段亲子关系的转变与青少年追求自主的过程。王慧敏解释,「青少年就像颗卫星,在独立自主之前,环绕父母而行,并逐渐社会化。」慢慢地,孩子会脱离卫星化,追求独立、自主,这个过程为渐进式的,在父母支持下,孩子表现出符合年龄的适度自主性。

  
    青少年想要独立、挣脱父母的控制,父母却紧抓不放,这时亲子的冲突就会变多。很多孩子的心声是「你可以用我要的方式来爱我,而不是用你的方式吗?」


    王慧敏强调,「所谓的独立不是把他赶出家门,而是『心理上』的分离。」Hoffman所提出的「青年前期的心理分离」,包括4种独立:


①功能独立:

 具有行为自主能力,能够独立处理个人事务、自己照顾自己。


②态度独立:

 具有与父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思想,而不是什么事都没有自己的想法。


③情感独立:

 不需要过度获得父母的赞许或亲密,得到情绪支持。


④冲突独立:

 能够与父母的情绪区隔,不会因为父母的情绪而归因都是自己造成的,因此内疚、自责或焦虑。

    王慧敏指出,对爸妈来说,最重要的功课是适度地狠下心,让孩子为自己负责;若爸妈的保护伞太舒适,孩子迟迟不肯跨出去的话,接下来很可能就变成啃老了。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相关阅读

1新生儿从床上摔到地上,妈妈该怎么办? 2关于双胞胎从婴儿到日常生活的有趣事实

编辑推荐

    返回首页 导航

    ©2015 mamadebaobao.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