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带孩子这件事,我以前觉得,不就是看孩子吗?怎么有这么的专家、课程、文章、说法?后来才明白,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无法左右别人的看法,但应该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因材施教”。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父母和孩子是什么关系呢?递进关系?转折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我觉得都不是,应该是“不对等的并列关系”。
什么是并列关系呢?百科的解释是:并列关系是指在同一属概念之中存在同层次的种概念,则这些种概念之间存在的、并列的关系。
而不对等的并列关系,是因为父母还要付出的更多,而不索求回报。这种是不对等,不单纯的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所以,这个“不对等”,还有对父母辛苦的认可。
如果孩子有什么要求,大部分家长,都会倾尽所有去满足,少部分家长,选择无视孩子的需求,但大部分都能满足。比如孩子摔跤了,赶紧抱起来,责备一番无辜的“物品”伤了娃。孩子要玩具,扭捏一阵子,也给孩子买了。
不知道你是哪种类型的家长?不同类型的回应,之前还是有区别的,还可能对塑造孩子的性格和行为特点,有一定的影响。
4种类型的家长,养育出四种性格的娃
美国心理学家Diana Baumrind研究了超过100位学龄前儿童,通过自然观察、家长访谈等研究方式,将父母划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权威型、放任型、忽视型。
类型一:专制型父母
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严格要求,如果孩子不服从,直接进行惩罚,且不解释具体原因。如果孩子追问,可能会说“我的要求就是理由。”
很少顾及到孩子的感受和情感。养育出的孩子,也是专横跋扈,很难听进去别人意见的孩子。
类型二:权威型父母
他们会为孩子设定明确目标,并监督孩子执行。但会在过程中回应孩子的问题和情感,如果没有达成父母的期望,也会很宽容的帮助他们,而不是一味惩罚。
Tips:这类父母养育出的孩子,会有自己的主见,且负责任,能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
类型三:放任型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少,但对孩子的成熟度和自控力的预期也也很低。他们会觉得,孩子不必要管教太多,只要能提供一些帮助就好,尽可能的避免对抗,也被认为是溺爱的父母。
他们跟孩子的沟通较多,无一例外会成为孩子的朋友。但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通常比较善解人意,能在社会上很好的立足。
类型四:忽视型父母
几乎不管孩子,吃饱喝足就好。跟孩子很少有沟通,基本上处在脱节状态。这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跟父母感情很淡,走向社会后也极大可能成为“两极化”的人,要么很强势,要么很懦弱,但内心都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性格
前面我们说了,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不对等的并列关系”,这种在幼年会更明显,但等孩子进入到青春期,往往可能逐渐完全颠覆这种不对等,以孩子的能力为主,父母则很少起到重大作用。
李玫瑾老师认为,父母在孩子12岁之前说的话,对孩子来说都是黄金,但12岁以后,都是垃圾。这也说明,早期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关系建立的重要性。
也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感觉父母的要求公平且合理时,更愿意去付出和服从,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处事原则。
Douglas Bernstein在《心理学要点》一书中指出,“并不存在普适的所谓最佳教育方式”。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是不是教育方式可以套用?并不是的,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气质,每个家庭的文化背景也不同。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区别也正常。但更希望家长明白的是,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他的未来你希望是什么样的,并为之努力。
言传大于身教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家长有自己的说辞,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我觉得,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面对的孩子又是什么样的?
年龄小的孩子,更希望父母关注自己的感受,温和的告诉自己,该怎么做。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不喜欢父母替自己冒险。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至少应该放低一点对孩子的要求,转而观察孩子的言行,并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有正能量的帮助。或许你的判断不够科学,但只要你和你的孩子感受是好的,一切也就没那么糟糕。
小编来叨叨:
当我们成为父母的那一天,没人给我们戴上皇冠,颁发上岗证书,也没有“说明书”指导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但孩子来了,你就要尝试着去应对,去接纳你和他之间的关系,或许有时候不那么融洽,或许有时候笑中带泪。可这不正是养育的有趣之处吗?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