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

最新搜索

大家都在搜

人生的深度与广度,是由家教方式决定的,0-6岁父母教养误区

2016-11-29

面对这日新月异,复杂现实的社会,作为父母的我们,当物质不再是生活的障碍,教养孩子竟然变得难上加难。父母既希望孩子充满理想能够拥有自己的诗和远方,又希望孩子能在骨感的现实面前勇敢地挑战越挫越勇!

 
 
人生的深度与广度,是由家教方式决定的,0-6岁父母教养误区

真的很纠结很矛盾,在物质充盈的今天,教养孩子本质的区别并不是你是否占据最优秀的学校资源,也不是能否碰上省级市级的优秀老师,真正本质的区别和挑战就是家庭教养方式的挑战,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孩子人生的深度与广度,是由家庭教养方式决定的,也就是我们怎么对待孩子,是孩子这座大厦的地基,至于这座大厦能够盖多高,完全是由地基决定的,同意吗?知道父母肩上的重任了吧!好的,所以既然我们父母是孩子这座大厦的地基,我们就要努力投资自己,让自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地基打的牢固永久,至于地面以上的部分就给孩子们去发挥吧!

 

知道了教养方式的重要性,再来看看我们现在使用的一些教养方式和教养观念是否能够支持到孩子的成长?

我们期待未来的孩子独立,有主见,

勇敢诚信,有责任,乐观积极,

 

是吗?

看看我们如何做到这些?

 

人生的深度与广度,是由家教方式决定的,0-6岁父母教养误区

 

有家长这样问我

 

“袁老师,我的孩子已经6岁了,没有主见胆小,总是跟着别的小朋友后面,为了和别人做朋友,把好多贵的玩具都送人了,可人家还是没把他当回事,这样一点都没主见,我道理讲了一大堆,也没用,唉,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也有人问

 

“袁老师,我家孩子太霸道,总是不喜欢分享吃的玩具给小朋友,怎么讲都没用,怎么这么小气自私呢,我和他爸也是很大方爽气的人呀!”

等等类似的困惑很多很多。。。

 

好的,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我们作为父母的教养误区,讲完之后也许大家会豁然开朗。

 

 
 

1

 

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觉得如果不惩罚孩子就是家长失职呢,就是家长没有尽到责任是吗?难道要等到别人或这个社会去教训他吗?

我们会经常看到在公众场合一些孩子有过激的行为反应,家长的反应会更加过激,不是大声呵斥训斥孩子,就是上手打孩子,看着家长变身的那一瞬,面目狰狞很是恐怖,相信当时的孩子也是极度害怕吧。不知道当时家长的感受如何,气愤?烦躁?我们会觉得如果不这样制止孩子的过激行为,就表明我们做父母的没有教养,围观的人会认为这个小孩缺乏家教,无法无天吗?我们是否在那个当下也无法承受这个世俗的想法呢?但我们这样做就能够表明我们是有教养吗?我们看似是形式上尽责了,可是却是以伤害孩子的方式在履行职责,是这样的吗?这样能教会孩子什么呢?这样只会培养孩子低自尊和恐惧权威的活着。

 

 
 

2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通过拿孩子和别人比较或指责和批评的方式去激励孩子!孩子真能被这样激励吗?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通过拿孩子和别人比较或指责和批评的方式去激励孩子!孩子真能被这样激励吗?

我们为了激励孩子,经常会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己的孩子比较,也常常通过指责孩子批评孩子来施加压力,从而让孩子更加有动力去奋发图强,看似好像起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种下了嫉妒和愤恨的种子。孩子感觉好才能做得好,可是我们却要孩子感觉很糟糕之后再做得好!

 

 
 

3

 

 

只要我肯定我的孩子,他就能获得自信,是这样的吗?

曾几何时,当我们了解到培养孩子给予自信心很重要,我们就开始了喋喋不休的赞美和肯定,最后连孩子吃口饭我们都说“你真棒”,我们相信这样就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殊不知,孩子的自信是源自自己对自己能力的感受,而并不是别人告诉他的你很有能力,所以语言的肯定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但建立孩子的自信是真正源于孩子对一项技能的掌握。更何况很多肯定只是像糖果一样的表扬,只会让孩子更加在意别人的评价和认可。

 

 
 

4

 

 

 孩子从小就要懂得分享,所以在家里和外面一定要教会孩子把东西分享给别人。

如果大人抱有这样的想法,请一定注意2-3岁的孩子是教不会分享的,孩子要直到5岁左右才能够自发地去分享。2-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孩子在通过占有物品,支配物品来感受拥有的快乐,这个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如果需要他的东西,一定要征求他的同意。这样当孩子能够体验到拥有,孩子才愿意去分享,也就是说,自己没有的东西是无法给出去的!

 

 
 

5

 

 

在多子女家庭中,哥哥(姐姐)就一定要让着弟弟(妹妹),大的要让着小的,要照顾小的。

很多多子女家庭这种问题很普遍,即使是独生子,我们父母在自己孩子与朋友的孩子玩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去要求孩子去遵循大的让着小的。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没有这个概念,他只会为自己的去争取,只是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当争执冲突发生时,成人会按照这个原则来判定和解决 ,显然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如果是这样,孩子都希望自己变成更小的,如果家长会站在受气的一方,无形中就暗示孩子以后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现是能够获得支持的。所以父母碰到此情形,只需将问题给到孩子们,“你们打算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启发引导,孩子会给我们惊喜的!

人生的深度与广度,是由家教方式决定的,0-6岁父母教养误区

 

 
 
 

6

 

 

错误就要一定纠正,要严厉地批评,孩子才能下次不犯错误。

有没有注意到,相对于优点和缺点,我们更注重孩子的缺点,也就是我们总是在随时随地的纠正孩子的错误,我们认为错误纠正了就会渐臻完美。殊不知孩子的习惯与品行都需要一定的量的重复才能固定下来,如果我们经常纠正错误,错误提醒的重复率很高会固定犯错误的机会,相反优点没有被关注,优点也无法固定下来成为好习惯和好品质!其实只需要关注优点!错误恰恰是学习的好机会!

 

 
 

7

 

 

孩子一定要在公众场合或外人面前去打招呼,才能表明孩子是有礼貌有教养吗?

我们的父母总觉得孩子就是我们的门面,孩子带出去如果被人夸,其实就是在夸家长。如果孩子已经开始说话2岁左右,我们家长总会强迫让孩子和朋友打招呼,孩子躲在爸妈后面,家长就会给孩子贴个标签“我家孩子胆小害羞”。你知道吗?2岁左右孩子自我意识启蒙期,情感也开始发育,孩子的特性是变得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会有害羞,骄傲,嫉妒等承认的情感,是属于敏感期适龄行为。其实很简单,爸妈见到朋友打招呼,然后介绍自己的孩子就可以,这时大人就示范了如何打招呼的礼节,随着反复几次,孩子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如何和陌生人打招呼,你说呢?

 

 
 

8

 

 

孩子一定要听家长的话,才能成为父母期待中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吗?

父母最希望孩子小时候听我们的话,我们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人生体会道理都告诉他们,希望他们拥有比我们更美好的人生!但希望听我们的话,又希望他长大能够有主见和独立,你不觉得是自相矛盾的吗?孩子的认知是通过个人体验去获得的,但我们通过直接告知他们我们的经验来剥夺孩子体验的权力和机会,那么孩子没有经过体验采取了你的建议,那么他就不会对事物有好恶,是非美丑的个人分辨和感受,孩子怎么可能以后成为有主见的人呢?所以请提供爱与自由的环境给到孩子让他去体验去认知探索,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他自己!

 

 
 

9

 

 

只要我肯定我的孩子,他就能获得自信,是这样的吗?

当我们看到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负或者吃亏了,我们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冲上去讲道理分出孰是孰非,好像我们没有办法接受孩子的弱小。不能让孩子吃亏。而且很多时候,孩子根本没有被欺负或吃亏的感受,只是父母看到觉得是被欺负吃亏了,强行介入。殊不知,这恰恰是个暗示,暗示自己的孩子是弱小的,弱小是不允许的不好的,想一想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怎样看自己呢?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发展的,当孩子有了这种体验和感受,才能自我去调节平衡自己的感受和与他人的关系,希望家长能够尊重孩子的感受,以他的感受为准,给他机会自己去面对处理,知道他向你求救寻求支持帮助。

 

 
 

10

 

 

大人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脆弱或犯错误吗?

我们孩子对父母是非常崇拜和尊敬的,我们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最完美最伟大的,无所不能的,这是我们小时候的想法。作为父母也迫切的希望自己能够给与孩子最美好的一切,哪怕生命。这样我们总是会刻意的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孩子,不愿意让孩子看到父母的脆弱,失望,难过沮丧的负面情绪和感受,同时我们也不允许自己犯错误,这样就没有办法去教育孩子了。但殊不知,这种美好的愿望,示范给孩子的就是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不允许的,我们也要把他们隐藏起来。这种对负面情绪和感受的不接纳,恰恰会影响孩子以后自己情绪的管控以及人际关系的平衡。所以父母真实的表达自己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孩子也会真实的接纳自己的情绪与错误,这样才会有健康的情绪管理。

 


人生的深度与广度,是由家教方式决定的,0-6岁父母教养误区

成人喜欢用社会系统的价值观来衡量孩子的行为,但孩子的成长恰恰是按照生命系统的价值观去成长,所以当成人用社会系统的价值观来评判生命系统的价值取向时,就会形成很多的干扰,儿童生命的建构和内心的需求就会受损和不断挣扎,当我们提供爱与自由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去成长,那才是真正的教育“Education”,拉丁语的词根是“引出”的意思。所以说教育就是生命影响生命,生命润泽生命,让我们支持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真正的他自己!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相关阅读

1关于新生儿敏感皮肤的4个令人惊讶的事实 2如何让新生儿与父母同床时深度睡眠

编辑推荐

    返回首页 导航

    ©2015 mamadebaobao.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