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变溺爱?爱的教育并非一昧纵容,而是需设立框架,让孩子懂得遵守原则!

2022-11-25  来源:妈妈宝宝网 标签:

「时间不早了,快去做作业吧,手机晚点再玩。」

「等我打完这场游戏啦」

「你够了没!一直玩游戏什么时候才去做作业?自己的作业不能自己负责吗?」

元君妈妈用力抢了孩子的手机。元君瞪了妈妈一下,冲回自己的房间,「碰」的一声,用力把门关上。

爱的教育变溺爱?爱的教育并非一昧纵容,而是需设立框架,让孩子懂得遵守原则!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总会发生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期待有所落差之情况,孩子仍在学习著面对环境中不同状况之因应方式。身为父母的我们即使知道这些犯错行为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但面对这些状况时,难免会产生难过、气愤等情绪。当情绪难以控制,我们的反应有可能会影响到亲子关系,但又担心不管教会让孩子为所欲为,行为失控。

爱的教育说得动听,到底要如何拿捏才不会变成过度放纵,甚至溺爱呢? 爱的教育之迷思 「爱的教育」是一直以来在教养方式上被讨论多次的重要议题。每当父母用爱的教育去教养孩子,孩子却发生了一些偏差行为,父母难免会担心是不是自己爱的方式导致孩子行为出现了状况,甚至犹豫孩子是不是不适合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一种教育哲学,倡导施予温情关怀,强调不体罚的管教方式。在面对爱的教育方式时,容易让人产生慈母多败儿之焦虑。似乎大家对于爱的教育第一印象便是满腔的包容与爱,但我们必须很严肃地澄清爱的教育并非溺爱。

畅销作家汪培珽在其作品《管教啊,管教》便提到了爱的教育从来不等于「不管教孩子」。教育作家罗宝鸿强调爱的教育本身并无错,但必须配合自由与纪律,才能协助孩子健全地发展出人格。宇暄心理师与大家分享在爱的教育中,核心概念在于温柔而坚定。温柔指的是爱的部分,坚定则是指建立框架(reframe)。建立框架是必不可少之步骤,让孩子有机会了解父母所说的框架原则为何。 爱的教育原则 「温柔而坚定」对于家长来说困难的是要如何表达「坚定」,如何让孩子清楚认识框架。宇暄心理师分享在建立框架时,有三项细节是需要留意的。

爱的教育变溺爱?爱的教育并非一昧纵容,而是需设立框架,让孩子懂得遵守原则!

首先,原则必须简单明了。当原则复杂难懂时,父母难以坚守自己所架构的框架,孩子面对此原则也会冒出许多困惑。当父母的原则把控不好,孩子的界限也会不清楚。此僵局会造成孩子不能确定自己行为的后果,因此会尝试踩父母底线;父母则是会滋生出孩子不可教之负向思考,认为孩子总是不愿听自己的话。在此僵局中,双方便无法顺利沟通,长期的无效沟通让亲子关系变得渐行渐远。简单明了的原则提供了孩子机会去理解父母的想法,让双方的沟通建立在一个有共识的基础上。「我希望你能为自己的作业负责,先做好作业再玩手机」妈妈可以试著表达,自己并不是要一昧阻止孩子玩游戏,而是愿意在孩子完成条件的情况下,再给予奖励。

第二点,必须依照孩子的年龄与发展状况提出适当的原则。举例来说,一个2岁的孩子常常用哭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父母希望孩子可以练习将自己的需要说出来。这年龄的孩子可能只听得懂很简单的语句,如:「如果你说你要____,我就会给你____」,让孩子理解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若父母对孩子表达了超越他的年龄可以理解的话语,孩子容易再犯,而父母也会感到无助或气愤,认为自己的努力都是无用的。这样的感觉会慢慢累积,认为自己总是在做白工,孩子也在此过程中错过了学习满足自己需求的恰当方法。 回到第一点的举例,妈妈若对小一孩子说「我希望你为你的课业负责」,孩子未必完全理解「负责」的抽象概念,因此妈妈可以尝试说的是「如果你要玩手机,你必须先完成作业」。这样的原则表达更贴近小一孩子的理解与想像,简单易懂的表达帮助孩子创造机会去完成这些事情。

最后一点,父母设定的规则必须是孩子有能力达成的。当目标设定得过高,孩子会在遵守框架原则时不断受挫,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不敢尝试或不愿遵守父母所建构的框架原则。元君妈妈如果提出孩子必须做完作业和预习完明日课业才能玩手机,元君可能觉得太难完成了,因此内心会充满抗拒与担心,从而无法去做作业。因此妈妈也需要去评估孩子的能力提出「刚刚好,努力一点就可以达成」的任务目标。 身为父母,我们用爱去面对孩子,但也需要提醒自己爱是有原则的。提出框架之设定并非是为了挑战孩子,而是希望在爱的教育下,孩子仍能学习尊重与自律。爱的教育本身并没错,缺乏框架的爱才会让父母面对孩子的偏差行为时感到不知所措。若父母真的察觉到自己不容易做到这些框架设定与互动,不妨找寻专业人员的协助,一起学习与练习爱的框架原则吧!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