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棠家里有个贴心细腻的儿子Max
隋棠形容,高度敏感的孩子心思非常细腻,能够注意到更多的细节,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表情、感受、情绪,或是生活中,那些一般人完全不会在意的各种微小变化。
Max每次都许同一个愿望:希望妈妈永远爱我
每一次,Max的眼睫毛掉落时,隋棠会帮他拿下来,并让儿子许愿,然而Max从很小到5岁,次次都许同一个愿望:「希望妈妈永远爱我。」听到这个答案,都让隋棠感到心疼,不断地告诉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事会让我停止爱你。」别忽略高敏感孩子背后需要被温柔对待的心
相同的,如果隋棠和老公Tony哥不小心忽略了Max在意的地方,「他会非常生气,或是当他无法做到他对自己的期望,就会出现很大的挫败感。」同时,高敏感孩子无论面对开心、沮丧、爱或愤怒,情绪较强烈,让夫妻俩花了很多时间心力摸索对待Max的方式。即使如此,隋棠提到,他们仍不可避免地犯了许多教养上的错误。例如,「我们都曾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用了更多更强烈的负面情绪去压制他的愤怒。」她表示,「或是因为失去耐性,而刻意忽略他大哭背后的那个想要也需要被温柔对待的心,而这些无心伤害,都如实反映在他的不安全感之中。」
Tony哥改变自己!找到这一招陪伴儿子度过情绪爆发时刻
Max的情绪激动,常让爸爸Tony哥失去理智与耐心。隋棠提及,以前老公总是脸黑后丢下一句:「我无法忍受他了,交给妳好吗?」然后就转身离开僵持不下的现场,把自己埋进工作堆里逃避一切。但是渐渐地,他察觉到自己的反应会对儿子造成影响,他开始有意识地抗拒那样的自己……Tony哥想改变自己的方式,他每周去找婆婆赖佩霞咨询,希望透过擅长处理生命关系的心灵教育,找到陪伴儿子度过情绪爆发时刻的方法。隋棠不知道他们究竟谈了什么,但一段时间后,面对Max的情绪爆发,Tony哥不再失去耐心,「他开始平稳、温柔的陪著Max一起去了解和感受那些情绪,就是那么单纯的⋯⋯陪著他一起承受。」
现在,当Max很偶尔才会出现大爆炸时刻,这时,Tony哥会抱著他30、40分钟,即使过程中被挣脱、被不小心头槌、被嫌弃、被发怒,都不会再让他失控,隋棠感动地说:「好像,他就是全然的、真正的接纳了Max。」
隋棠说,孩子的特质「能被真正的看见、了解和接纳,是多么的不容易,又是多么的美好啊。」也让她深深佩服老公愿意为Max的付出和改变。
破解「高敏感」孩子常见迷思
艾融博士曾在《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一书中,整理了众人对于高敏感族的迷思,并加以解释:
1.高敏感不一定都内向
艾融博士指出,大约70%的敏感者是内向的,其他是外向者,且不见得所有的内向者都是高度敏感的人。
2.高敏感不一定天生胆小
虽然敏感的孩子有过不良体验,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境,确实会容易害怕,但孩子也有可能只是还在消化环境中众多的刺激、讯息,才迟迟没有行动,如果一开始就先将孩子的反应归纳为害怕、胆小,容易因此忽略孩子的优点。
艾融博士举例,高敏感的儿子第一天上幼儿园时,站在教室后面,被一堆人、玩具震慑住,被误以为是害怕、害羞,但事实上,儿子只是在观察环境而已。
4方法陪伴,摸索出高敏感孩子的需求
当孩子具有高度敏感的特质,爸妈该怎么与孩子互动?格瑞思心理咨商所咨商心理师杨琬琳指出,父母如果也是高度敏感的人,要注意不让亲子间的感受互相影响,反而要适时维持一些界线,给予彼此的空间。她提醒,父母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孩子。
「如果知道自己现在心情很差,情绪低落到没有力气跟孩子互动,或许要做的,不是勉强跟孩子在一起,而是找其他人协助自己。」反之,若父母很不敏感,则要练习培养自己的敏感度,学习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
家长可以借由以下方法协助孩子:
1.厘清孩子不舒服的来源
学龄前的孩子还很难充分表达感受,无法说出哪些事情会令他感到不舒服,尤其在3岁前,语言的能力还在发展中。因此,家长需要敏锐观察孩子会对于哪些事情感到不舒服。
杨琬琳心理师指出,「3岁前,比较像是验证的阶段,了解孩子会特别介意哪些事情,也是和孩子培养感情的一种过程。」随著家长试著去理解孩子,便能愈来愈了解他的感受,如同家长在照顾婴儿时,学习觉察宝宝哭泣的原因,了解其背后的需求。随著孩子表现出不舒服的事件一次次发生,家长也可以慢慢辨识出孩子对哪些事情感到排斥。
2.接纳孩子的感受
杨琬琳心理师认为,面对较敏感的孩子,很重要的任务是「接纳」,且不否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的感受,情绪被承接,感到很安稳,才会有力量去适应这个环境。」她举例,可以和孩子说:「妈妈平常不会担心这些事,但是你会担心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做?」借由同理孩子的心情,让他放心接受自己的状态,避免让孩子否定、贬低自己。
3.让孩子渐进式接触刺激
若家长希望带领高敏感的孩子更适应环境刺激,可以试著从最低强度的刺激开始,一步步让孩子学习调适心情。例如:若孩子不喜欢很吵杂的声音,或到人多的地方会感到很紧张,父母可以在平日的白天带孩子逛街,利用人比较少的时候,带著孩子慢慢适应。她提醒,「然而,如果试过了几次,孩子仍感到很紧绷,或许这已经到达他的适应的极限了,不用因此逼迫他。」
4.事前预告.共同拟定应对策略
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呢?杨琬琳心理师分享,父母可以提前告知孩子会害怕或讨厌的情境,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并且学习如何应对。杨琬琳心理师提醒,当父母已经先事先预警,但孩子还是受惊吓,感到很害怕,仍应试图同理孩子的感受。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