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3C就喊无聊、不会规划时间?名师传授4心法,让暑假时光不虚度,防范

2022-08-25  来源:妈妈宝宝网 标签: 儿童护理

    暑假到来,孩子只要手机、平板一离手,就大喊无聊?事事都要人催、要人盯,永远不会自己规划时间?资深教师提醒,暑假期间,父母可以「放手」让孩子轻松自在点儿,但假若完全「放生」,难免有孩子会虚度时光,开学后就得慎防学习力滑落、难以衔接了。

 
孩子没3C就喊无聊、不会规划时间?名师传授4心法,让暑假时光不虚度,防范
    今年暑假,受疫情因素干扰,不少家庭没有特别为孩子安排夏令营,外出游玩的行程也减少了,孩子待在家中的时间显著变长,倘若没有好的安排,孩子很可能三不五时就抱怨无聊,考验大人的耐心。

    无聊虽然不是坏事,也已有研究指出,生活中适时的留白,对孩子的脑部发展有益,也有利于增加专注力、创造力,甚至能发展兴趣,找到天赋等等;但,在现实的状况中,常见孩子只要手机、平板一离手,就大喊无聊,离线时也只是在等待下一次的上线,不会自主规划生活。

    暑假期间虚度时光,乍听之下不严重,但国内外研究都发现,暑假期间孩子耍废太久,学习力也会随之滑落,到了开学后,得花更多功夫才能衔接上新学年。如今教育圈把这种现象,名为「暑假滑坡」(Summer Slide)或「夏季失落」(Summer Learning Loss),相关研究也愈来愈多。

    倘若希望孩子在暑假期间别退步太多,资深教师直言,「人性本懒」,还是得靠父母出手引导,协助孩子练习分配、运用时间,在「放松休息」跟「有意义的度过长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而这可以掌握以下几个原则来进行: 

1、先把重要的、必做的事情,「卡进」每日行程,内建成习惯
    「生活如果没有优先填满重要的事,就会被不重要的事填满!」高雄市冈山国小教师林晋如说,很多大人会希望孩子自己规划时间,但其实多数学龄儿童,都还在「他律」的阶段,大脑的前额叶还没发展成熟,大人别过度期待孩子会自己妥善安排时间。

    尤其,暑假的时间又特别长,要好好运用,原本就不容易,她建议,父母可以先把重要的事情「卡进」每天的行程中,变成孩子内建的日常习惯。本身也是作家的林晋如说,阅读习惯在前期的培养难度很高、要坚持很久,暑假正是培养的好时机,建议直接框住特定时段来阅读,以她自己为例,每天晚餐后到睡前,就跟儿女一起阅读,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只要有书,几乎就不会喊无聊了。

    其他重要事项例如运动、做家事、练习钢琴或其他才艺等等,也都可以比照办理,直接先卡进每日行程中,用强连结、高密度的做法,让孩子自动化的去完成该做的事情。时间就像个水瓶,如果没有先放进石头(重要的事),很容易就被细沙(不重要的事)填满了,所以要引导孩子有意识的『先放石头』。」林晋如强调。

2、观察孩子的兴趣,再协助加深加广,善用网路,别有「数位偏见」
    完成每日必做之事后,通常还有空闲时间,此时,有些父母会加码要求孩子看下学期的先修课程、复习功课等等,林晋如坦言,这就像大人下班后还要看上班的东西一样,有点太强人所难了。

    若希望孩子善用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较优的做法是,观察看看孩子有什么兴趣,然后协助孩子进一步加深、加广,她以自家女儿为例,最近很著迷于照顾家里养的小鸟,常上网看相关影片,「我就带她去图书馆,把跟鸟有关的书都借回来了,包括养鸟的技巧、鸟类百科全书、鸟类心理学等等。」

    后来,女儿想帮小鸟做料理,林晋如就教她上网搜寻怎么做鸟食的书,女儿找到了再协助购买;再后来,女儿又写了小鸟日记,甚至还画图、制作成小书……些事情乍看与学科知识不直接相关,但其实在探究时,就能自然而然的培养多面向能力,并将好奇心转为求知的热情。

    在过程中,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大人只是辅助,林晋如说,孩子的资讯来源毕竟有限,大人能做的大多是资讯类的帮忙,同时也能帮忙过滤。倘若能依著孩子的兴趣去加深、加广,做各种延伸学习,那孩子根本就不会无聊了,父母如果要高枕无忧,真的得花时间,没有捷径。

    她也提醒,如今很多学习活动,都在网路上,如果大人因为无法接受孩子用3C,就全面封锁不让孩子上网,那上述的自主学习可能就不会发生。如果担心孩子太常无意义上网,林晋如分享,她在儿子刚开始常上网时,就请他每次都要跟妈妈分享心得,还建议他可以多看〈下课花路米〉等节目,尽量用比较优质的内容「卡住」孩子的上网时间。
 

    后来,她儿子会自己在网上找影片,学会了跳绳、魔术方块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别再看到孩子在滑平板就骂人了,这也是种『数位偏见』。」


孩子没3C就喊无聊、不会规划时间?名师传授4心法,让暑假时光不虚度,防范

​3、引导孩子有意识的记录生活,善用图像日记或周记,避免孩子不想写
    请孩子记录暑假生活,有意识的检视日常、寻找亮点,也是避免虚度时光的好方法;不过,有不少孩子听到要写日记或周记,就心生畏惧或直觉麻烦,若要提高孩子记录生活的意愿,改用画图来记录,相对可行。新竹县东兴国小教师黄健庭在近几年的长假,都会请孩子画「图画日记」,寒假的假期比较短,就每天都画,暑假比较长,以周为单位。

    在进行之前,黄健庭会先教孩子掌握住几个重点,首先,是每天或每周选择一件值得记录的事件,可以是某个有趣的画面、遇见的人、吃的食物等等,万一真的没特殊事件,也可以记录最近读过的一本书。

    其次,每天或每周记录的事情,尽量不要重复,希望透过这样的安排,让孩子有意识的过个充实、多元的假期;最后,记录本身不必太复杂、花太多时间,每次拨个十分钟画图,再佐以简单文字,增加生动度。
 

     他还会用高磅数的纸影印,并附上透明资料袋,特地交代孩子开学时也要这样交还,「不但营造出『仪式感』,也让孩子知道,我会仔细看,他们就会更认真的画。」

    黄健庭分享,孩子常画的,除了吃喝玩乐之外,也包括运动、整理房间、跟家人相处等等,他都请孩子如实记录就好,不必特别与学习相关。有意思的是,当孩子知道有人会看这份图画日记之后,假期通常就比较不会浑浑噩噩。
 

4、让孩子有自由运用的空档,发呆也没关系,无所事事是最天然的抗压机制
    在引导孩子善用时间的同时,也别忘了给足孩子可以自由运用的空档。在德国幼儿园任教近十年的庄琳君分享,德国的孩子,挺会自己寻找娱乐消遣的,常常是一个小东西就能玩得兴味盎然、一个小公园就能驻足一个下午。
 

    她直言,现在很多孩子从小的行程就被大人塞得很满,自由玩乐的时间太少,导致孩子虽然有想玩乐的心思,却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能力;当没行程、没人陪、没连上网时,就很容易抱怨无聊,这时候,大人就得有意识的让孩子练习自己处理。

    「如果孩子懂得主动找事情做,而不感到无聊,这当然很好,但,无聊既然是一种感受、一种情绪,或许就跟所有情绪一样,除了疏通和转移,也可以换个角度,学习与它共处,而不是压抑。」

  
    拥有英国教育心理学硕士的庄琳君说,无聊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不必非要与它抗衡,让孩子练习无所事事也是种另类挑战和锻炼;更何况,孩子终究得练习与自己独处,发呆、放空,也是种必要的生活本领,可以说是人类最天然的抗压机制。除了不用怕孩子无聊,林晋如也提醒,别为了解决孩子的无聊,引发更多灾难。


    常见的状况是,孩子抱怨无聊、卢一卢之后,大人就给手机、给平板,上线时间就又变多了,「这样孩子是不是明天又可能来抱怨、讨上网?」林晋如强调,父母要想得更长、更远,把教养的目标想清楚了,再来找方法。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 儿童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