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话题的陆剧「以家人之名」,最令人感动的是三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却有著比亲兄妹还深厚的感情。其中,两位哥哥对妹妹的极度宠爱,更是让许多女性称羡,也好想有个既帅气又宠妹的大哥、小哥。
然而,在三人培养出深厚的情感之前,妹妹李尖尖一开始对小哥贺子秋并不友善,她一次又一次地把贺子秋的行李丢掉,不过,随著相处时间增长,彼此逐渐滋生如家人一般的亲密情感。
对照戏剧情节的美好,现实生活中则显得残酷!如果手足的年龄差距不大,难免会经历一段争宠的岁月,然后,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懂事、彼此相亲相爱,之后,才可能如父母最初所盼望的手足情深!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
虽然是家人,但在相处的过程中,就像一堂微型的社会人际训练,彰化基督教儿童医院儿童发展中心临床心理师郑郡佩表示,兄弟姊妹之间的互动,可说是训练沟通协调能力的最佳机会,特别是在争执之后的妥协,是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学习课题。
她提醒,父母不宜过早介入手足间的纷争,让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然而,处理争宠不当的话,也可能让大的孩子有退化行为的表现,甚至对父母心生怨怼,在心中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家庭有如社会互动的缩影,如果幼年时期未能在手足的互动中,获得好的相处经验,不只对未来的人际关系大有影响,对自身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郑郡佩心理师指出,可从两个视角来看:争宠的过程中,若自己是看似不受宠的输方,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定必然不够正向;如果自己得宠的一方,很可能出现自我膨胀,觉得大家都要以自己的喜怒哀乐为依归,不排除日后的路容易愈走愈偏。
争宠有原因.引起关注与竞争公平
手足为何会争宠?郑郡佩心理师表示,「孩子想要引起关注,并竞争公平」。当手足的年龄都小时,比较在乎的是被关注,尤其出现了比自己更小的弟弟妹妹时,父母的注意力难免聚焦在小宝宝身上,大一点的孩子瞬间出现被忽略的感受,于是小小的脑袋就想著「要怎么做,爸爸妈妈才会注意到我」。
值得庆幸的是,愈来愈多生第二、三胎的父母,懂得重视大宝面对弟弟妹妹降临所衍生的情绪,而愿意花时间为孩子们提前「经营」手足之情,例如,以「肚子里小宝宝」的名义,送礼给哥哥姊姊;或让哥哥姊姊隔著肚皮跟弟弟妹妹说说话。
年龄大一点时,手足间的争宠就不时为了「他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而彼此竞争,她说,「父母同时买数个物品,让每个孩子都拥有,的确可以立即解决纷争,却非长久之计;建议进行策略调整,让每个孩子轮流拥有新的物品,同时,需要费点口舌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面对手足争宠2情境.处理方式
举凡大大小小的事,都可以引起孩子们的争执,谁都希望父母站在自己的这一方,责骂另一方的手足,该如何处理层出不穷的各式争端,郑郡佩心理师表示,就从「父母不在场,孩子告状」与「亲眼所见」两大情境说明处理方式的异同之处,先说相异之处:
父母不在场,孩子来告状→先让孩子各自表述
孩子来告状,一定都是讲对自己有利的部分,万万不能只听信一方的说词,而是让孩子对事发当时的状况各自表述,一是提供他们重新整理内容的机会,二是在「你来我往」的言词间,有助厘清事情的原貌。
亲眼所见→先观察互动状况,评估是否要介入
人在现场亲眼所见并贸然介入两方争端,未必能让孩子信服,反而丧失训练沟通协调的机会。但有时即使是亲眼所见,也未必能全盘掌握孩子当下的状况,例如:两个孩子玩著玩著,动起了手脚,可能是一时兴起玩起了游戏,也可能真的想打架,「父母不妨静静观察,如果双方只是轻微的身体接触或碰撞,或许可以暂时不介入,等待后续发展再伺机而动;若明显有造成伤害的危险发生,应立即介入,先将双方隔离,以冷却高涨的负面情绪」。
再来则是针对都要做的事加以说明,包括:「双边协调」与「换位思考加入同理训练」:
双边协调
若孩子刚好是读中班或大班的年纪,有一定的口语能力时,很适合以引导方式问「你觉得应该怎么样?」让互相争执的双方轮流表明自己的想法,「一方说,另一方要专心听,这是『尊重』,也是对孩子进行初阶的社会礼仪训练」。
郑郡佩心理师表示,父母要在两方说词中找出「彼此可接受的状态」,若未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