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孩子入学有一段时间了,相信许多新生家长应该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经历,例如:带孩子到学校,前一刻明明还好好的,但孩子一到校门口就立刻崩溃大哭;又或者,前一天放学明明还很开心,但隔天孩子就吵著不要去上学了,孩子大哭大闹的模样,经常让家长不禁猜想:孩子是否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
(陌生人焦虑及分离焦虑是幼儿常见两种焦虑模式。)
幼儿常见两种焦虑模式
「陌生人焦虑」指的是孩子对陌生人产生警戒和害怕的反应,尤其是当孩子身处陌生环境,表现得会更加明显;「分离焦虑」则是孩子与依附对象分开时所产生的抗议行为,尤其是分开的当下,焦虑情感会更显著。
这两种情感都是幼儿适应技巧的展现,对于刚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都是必经的历程,身为家长只要多留意孩子的状况,并多与老师密切合作、讨论,就能轻易帮助孩子解决焦虑问题。
然而,当孩子感到焦虑时,家长须注意以下4点:
1.哭的强度
哭是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但是您要注意:孩子哭的强度是否有改变,是越来越能控制的小声啜泣?还是越来越歇斯底里的疯狂大哭?
2.哭的频率
让孩子适当以哭泣方式发泄情绪是必须的,但是您要注意:孩子哭的频率是否有改变,是每天、每小时越来越少?还是越来越频繁,甚至是想到就哭?
3.哭的时间
每位孩子的适应性不同,哭的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所以您要留意:孩子哭的时间是否有改变,是哭一下就停止?还是每次都哭到不可收拾?
4.伴随哭的行为表现
每位孩子哭的方式不同,有些孩子只是单纯的哭,但有些孩子哭泣时,会伴随不同的行为模式,例如:大吼大叫、破坏东西、躺在地上等等,所以您要留意:孩子伴随哭的行为是否有改变,是越来越轻微呢?还是越来越严重?
倘若随著孩子入幼儿园的天数,上述4个注意要点都有陆续好转的趋势,家长就不需要太担心,若是每日渐增的话,就要衡量是不是孩子本身还没做好入学的准备,又或是家长与老师的策略需要调整。
(当孩子产生焦虑行为时,家长能做3件事。)
当孩子产生焦虑行为时.家长能做3件事
那么,当孩子产生焦虑行为时,家长能怎么做呢?
1.采取事先预防的策略
事先预防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有熟悉、认识,以及准备的机会,透过让孩子提前接触未来要碰触的环境,能增加孩子适应成功的机率,像是上学前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逛逛,提早熟悉环境;在家陪孩子观看跟上学有关的电视节目,事先认识幼儿园的生活型态;或者带著孩子到文具店购买上学需要的物品,透过具体的诱惑,提升孩子对上学的心理准备等等。
2.执行转移注意力的策略
转移注意力的目的,是要减缓孩子发生焦虑的程度,避免情绪继续扩大,并适时提供正向的成功经验,像是找寻好朋友或手足一起上学,减缓孩子的焦虑;透过不同的活动,让孩子有事做,进而转移焦虑的情绪;携带熟知的安抚物在孩子身旁,随时安抚孩子紧张的心情;或者建立隔天才能履行的课堂约定,让孩子期待未完成的任务等等。
3.建立适应技巧的策略
建立适应技巧的目的,是要提升孩子的挫折忍受度与问题解决能力,在渐进式与软硬兼施的策略下,制造机会强化适应表现,像是家长在陪伴过程中,发现孩子出现适应表现后,与老师相互配合,并有技巧的离开;到校门口后,假装与老师讨论,并适时换老师接手,引导孩子学习适应;或者事先与老师讨论作法,到门口后,直接由老师接手,让孩子学会适应等等。
当孩子出现焦虑行为时.须遵守7「不」
然而,当孩子出现焦虑行为时,有哪些事是家长不能做的呢?
【1不】
给予做不到或不切实际的承诺,会让孩子产生过高期待,例如:答应孩子明天不要去上学。
【2不】
缺乏耐心就随意安抚孩子,会让孩子出现错误连结,例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3不】
被孩子的情绪牵著走,会让孩子产生惧怕,例如:大人也跟著情绪失控。
【4不】
分开时依依不舍,会助长孩子焦虑程度,例如:大人站在门口迟迟不离开。
【5不】
直接要求孩子完全忍受与承担,会让孩子容易崩溃,例如:要求孩子完全不能哭出声音来。
【6不】
轻易说出气话或嘲笑的话语,会让孩子失去自信,例如:嘲笑孩子羞羞脸,或是威胁孩子再哭的话就怎样。
【7不】
不接纳学校老师的意见,因为老师是除了家长之外,最熟悉孩子的人!幼儿的焦虑情绪是发展必经的过程,所以需要家长与老师一起合作,共同找出策略,逐步减少孩子的焦虑发生,让孩子能尽早适应学习环境。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