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关接著一关,当你历经谈恋爱、结婚生子,并且终于熬到孩子上幼儿园的那天,下一关才正开始!而对孩子来说,也是全新生活的展开,学习如何生活自理、懂得等待及遵守规则,还有和同学的相处。
重点一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原因:发展成熟度尚不足
教育专家罗宝鸿表示,许多家有三岁以下孩童的家长常反应:「当孩子打人或咬人,或者是被打或被咬的时候,大人应该怎么处理?」在孩子三岁以下,这件事确实发生的机率高很多,为什么呢?三岁以下的小孩内在的冲动比意志力强,请理解此年龄阶段的孩子不是故意的!有时候当有其他人侵入了他的安全范围,或是他当下在做的事情被其他人打断、他的东西被人抢了,而那些让他感觉到不舒服的人,其年纪跟他相若、不是一个大孩子或是大人的时候,基于动物本能,通常三岁以下的孩子会很直觉的做出反击。
来自反击的情况通常都是用推的、用打的、用咬的。「我也见过有一些小朋友他们打人时,还会连发做出这些攻击行为,可能有些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哎呀~你怎么这么没礼貌你打人!』、『你为什么不用说的?』。
其实这是因为,三岁以下的孩子还没有发展社会性行为,能力还不足够让他当下可以用语言去表达他的需求,所以『不要把我们对五六岁孩子的要求,放在两三岁的孩子身上』,这样我们是错怪了孩子的。」
重点二
不贸然帮孩子贴标签,学习需要时间
作为父母,自己孩子很可能在跟其他小朋友玩的情况下,被人这样对待,心里是很不好受的。当下若你感到很生气、感觉到很伤心,也请你们要了解,对方的孩子真的不是故意的,而是他们发展的成熟度还没有办法足以让他控制好自己,去做正确的对应。如果你的孩子都是三岁左右,或三岁以下,孩子在一个幼儿团体里面跟别人互动,你看到有些孩子特别会有这种情况,请不要对他贴标签,不要让那个父母、那个孩子伤心。我知道有些孩子可能冲动比较大,但学习正确的应对行为是需要时间的。
重点三
情绪化处理只会让这些行为增加!
罗宝鸿指出:「根据在幼儿园的多年经验,我发现在孩子打人、咬人间的攻击议题上,『大人愈情绪,孩子的问题愈持续!』这是我们需要省思的。为什么这样?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大人习惯用负面的情绪来处理孩子问题,从中也让孩子吸收到这些负面情绪。当孩子下次再出现这些案件的时候,大人与孩子间会有更大的情绪、发生更大的争执。
在幼儿园里面,我曾经看过有些老师是比较浮躁的,他面对孩子这些问题会感到比较厌烦,那他的教室里面出现这些问题的频率,也是比较多;但是在一个情绪较稳定老师的教室里,当这些问题出现时,孩子相对都会比较温和。所以,如果我们看到孩子在家里,永远都一直在打来打去、闹来闹去,而且越来越激烈,或许这是一个给我们检视自己的机会。」
重点四
先关心受害者,并以身教示范正确的处理方式
发生打人事件时,我们要首先安抚受害者,而不是先去骂那个是施害者。很多时候,我们会以为说先去骂那个施害者,就是我们保护受害者最好的方式,其实不是的。你的骂、你的凶,其实并没有长期的教育效果。
举个安抚情绪的例子,提供参考:
- 「哎呀~你发生什么事情了?」「呜呜~他打我」
- 「他打你,你觉得很伤心是吗?」「对」
- 「你有没有哪里受伤了?」 「呜呜呜~这里~」
- 「这里有点痛是吗?」
你先去安抚、照顾那个受害者,在你照顾受害者的同时,施害者他看到你这样做,情绪也会因此而慢慢地缓和下来。在场的任何小朋友看到这个情况,也可以透过你的示范来去了解到:「要怎么去安抚一个受伤或是哭闹的孩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身教行为。
重点五
再了解施害者为何如此
当你安抚完受害者之后,我们再来处理施害者发生什么事情了:「你刚才打他了,是什么原因呢,可以跟我说吗?」(请注意,不要用质问、对立、批判、责备的方式,而是要用一个有爱、好奇的方式,来询问发生什么事情了。)
- 「刚才他抢我玩具~」
- 「哦~原来是你的玩具被抢了,所以你觉得有点生气是吗?」「是」
- 「你生气了,所以才动手打别人了对不对?」「对」
- 「但是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打人会让别人很伤心喔!」
当大人这样讲,相信孩子一定能渐渐的接受到你的教育,去修正他的行为。
重点六
在孩子尚未被同理或理解时,强迫说对不起,并没有真正教育意涵
用负向语言去修正孩子行为,其实是没有办法达到长期的教育效果,而且是会吓到孩子的。例如:「你这样子很没礼貌,你知不知道!」「你怎么可以这样打人呢?!你害别人哭诶!」然后很多时候我们大人会有一句话:「请你跟他说对不起!」
其实,在孩子还没有被同理、被理解,且没有了解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时,你逼著他对不起,这个对不起就算说出来,也没有真正的教育内涵。反之透过对施害者予以关怀、予以好奇的对话,才是比较合适的处理方式。
不著急让孩子跟别人说对不起,要先让整个事件都被同理、被了解,我们最后再做「对不起的善后」。当你了解他为什么做这件事情的原因,同时让他感受到你也是同理他、你愿意帮助他的时候,这时候你再说你刚刚打到这个小朋友,让他很伤心,你愿意跟他说对不起吗?他的道歉才是有真正的教育意义。
罗宝鸿呼吁:「希望在孩子的争执里面,我们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接纳,不要对孩子贴标签。愿我们在孩子的这些事件里,能用更正向、情绪更稳定的处理方式,逐渐培养他们怎么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关爱。」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