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带孩子的时候,是像贩卖机、还是像堵场里的吃角子老虎机呢?
提出这个问题的,是美国协和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 St. Paul, MN)社会与行为科学系的荣誉退休教授布莱德霍夫特(David J. Bredehoft)。他是研究婚姻与家庭的心理学家,写过的教养书,被翻成十多种语言,还得过家庭教育相关的学术奖项。愈来愈多人谈到机器与人的类比,他就想,如果把父母的行为跟机器比较,跟教养模式最贴切的就是贩卖机跟吃角子老虎机。于是他在《今日心理学》写了一篇文章,阐释其中的不同,以及如何运用。
当我们使用贩卖机时,有很明确得期待,投多少钱进去、按什么键、会得到什么东西。如果想要买的是可乐,投了钱后,却掉出其他的东西,我们就不会再投钱重试一次。因为我们会认为这台机器有问题,不照规则来、需要修理。很像爸妈带孩子时,要先厘清规矩与对孩子的期待和后果,并且遵行一致的原则。
但是投币到吃角子老虎机时,就不一定了。每次投钱进去时,其实不知道结果会如何。即使得到不好的结果,人们还是会继续尝试,甚至不轻易停止,就是想看会不会有好运气得到想要的。这是一种接受不确定性,还有一些冒险的意味。在教养上的运用,不一定不好,有时会有好的意外结果,有时则让人感到无所遵循。
布莱德霍夫特(David J. Bredehoft)指出,贩卖机教养与吃角子老虎机教养,其实各有合适之处。他也举例教父母们,在什么情况下如何交替运用。
不同教养阶段 适用贩卖机或吃角子老虎机原理
如果父母想要孩子学会一项新的行为,在第一阶段,要先当贩卖机父母。明确告诉孩子,要怎么做,在孩子做到时,赞美和鼓励他们。
但是当孩子已经学会父母期待的这件新事后,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父母应该要变得比较像吃角子老虎机。不再一成不变得回应,而是像吃角子老虎机一样,总是给予不特定预期、不同的回应,多用各种不同形式的赞美、肯定、鼓励孩子,甚至有时候不用多说些什么。这样会让孩子的好行为,就像投币到吃角子老虎机,持续得做,不管结果如何、甚至不用赞美或没有回馈奖赏,也会好好做。
同样的道理,如果父母希望让孩子学会戒掉哪些行为、知道什么事情是有后果的,也应该当贩卖机父母。很明确得让他们知道不能做哪些事,以及做错事会有什么后果,并且持续一致得回应。
有些父母会在小孩求饶时心软,但这样就可能变成吃角子老虎机父母了。因为就算只有几次会得逞,孩子也会发现,即使做错事,只要一直耍赖、求饶,多试几次就有可能破例得到好结果,而间接鼓励他们持续挑战底线。就像在堵场,有时会赢、有时会输,但因为有机会得逞,所以他们会持续得做。只有像贩卖机一样每求必败,孩子才能学会这真的是不能做的事。
布莱德霍夫特也引述研究提醒长期的影响。其实很多小孩都指出,大人对于很多事情没有设下界线与规矩,或是说了也不会执行,导致他们无所适从。而且,长大过程中没有受到规范的孩子,也比较会在很多事情上过度反应、过度消费。这样的人在将来育儿时,也比较不懂怎么管他们的孩子,对他们说「不」。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