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

最新搜索

大家都在搜

同理心养成术,孩子良好人格大帮助

2022-09-03

    宝宝1岁之前,对于「我」的概念尚不明确,透过听到自己的哭声、动动与尝尝自己的小手小脚,宝宝才开始熟悉自己的身体,并对于自己的身体动作有所认识,约于18个月后,宝宝逐渐开始有了「我」的意识,此时,对于别人的不幸,他会以「我也有不幸」来表示同情,例如:当有其他小朋友跌倒了说痛痛,他也会指出他曾经受伤的地方说痛痛。


同理心养成术,孩子良好人格大帮助

(儿童同理心培养。)
 

同理心于6岁左右逐渐成熟
    在宝宝2、3岁时,几乎已经能视自己为一个生理上有别于他人的个体,对于「别人的感觉」或「别人对自己的感觉」有更多的重视,孩子会愈来愈基于别人的感觉而行动,不再只是基于自己的感觉而行动,所以他们会开始知道,别人的感受和自己不一样。

    大约到了4岁,孩子就能很清楚明确地分辨出他人的快乐与悲伤。而约当孩子6岁后,他们所呈现的同理心,已能扩及到其他人的生活情境中,会去体会他人的遭遇。

培养同理心,日常3机会把握
    家庭是孩子早期学习的重要环境,亦是人格养成的关键源头,因此想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爸爸妈妈的身教就十分重要,除了以身作则地对家人、亲戚与朋友展现尊重与关怀,对于宝宝需求与情绪也必须抱持包容、接纳与理解的态度。

1.带宝宝认识情绪
    在孩子出现情绪时,教导孩子辨认当下情绪,让孩子了解此时的感受是属于何种情绪,并协助他正确表达,如:「你现在很伤心,因为不能出去玩」或「现在不能看电视让你好生气」等。

    透过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才有机会提供孩子日后辨别他人相同的情绪感受并给予同理,同时,在孩子情绪发生时,家长也须同理孩子的心情、给予接纳,使孩子日后也能在相同情境下,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他人。

2.学习对他人付出关心
    真心的关心他人,是同理心发展的基础,如果不关心他人,自然也不会对他人发展出同理心。因此,爸妈可以教育孩子随时给予他人小小的帮助,并引导孩子去感受其中的快乐,同时,观察孩子的表现,并适时给予具体赞美,也能让孩子感受被关心的感觉,当孩子被称赞,他会知道自己的能力被看见,使他更有信心、也相信自己能够为他人付出关爱。

如果家中有手足
    透过孩子的相处与争吵,爸妈可以引导彼此间互相帮助与关心,争吵发生时,父母也以身作则地尝试理解双方的心情,让孩子们的心情都能因为被理解而获得安慰,再带领他们去了解对方不舒服的心情、调解争吵,而非只有惩罚或指责。

如果家中没有手足
    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自己或身边的人,当发生某件事情的感受是什么、引导孩子想想:若今天的事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能会有哪些感受。借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孩子同理他人的情绪,如此一来,当孩子日后遇到类似状况,就能运用过往的经验,去展现同理行为。

3.善用绘本或故事引导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孩子用来学习或认识这个世界的媒介。透过有故事情节的游戏或绘本,爸妈可顺著故事情节,让孩子深入情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有机会去站在故事主角的立场去感受该角色的感觉,也能有机会练习用他人的立场去表达感觉。

    除了角色扮演,父母也可以与孩子讨论当真的遇到故事的情境时,可以怎么应对,训练孩子从他人立场的观点出发,去敏感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做出合理的回应。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相关阅读

1宝宝哭闹的3大类原因:生理需求、心理情绪、 2婴儿很少外出: 妈妈什么时候需要担心?

编辑推荐

    返回首页 导航

    ©2015 mamadebaobao.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