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带着7岁大的儿子去超市采购。在路过玩具区的时候,小家伙一眼就相中了一个“机车模型”,“妈妈给我买这个模型吧?”王女士接过机车模型发现这个小小的模型居然要200多块钱,于是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200多块钱太贵了!妈妈不能给你买!”
说完王女士便拉着孩子往前走,刚走了几步后,身后的孩子突然小心翼翼地问道,“妈妈,我们家很穷吗?”听到孩子这么说后,王女士心里咯噔一下,显然孩子这个问题有些难回答。
王女士和丈夫是双职工,虽然称不上中产家庭,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下儿子问得这么直接,这让王女士有些不好“定义”。
“你为什么这么问啊?”愣了几秒后王女士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下儿子。“我同学家有很多的机车模型,他的父母从来都不会嫌贵,但是刚才你却说200块钱的模型太贵了。所以,咱们家一定很穷吧!”
孩子一口气说出了这一大段话,有些失望又有些沮丧的神情让王女士着实意外。显然,面对这种情况王女士有些左右为难,一时想不出怎么回答的她最后只好以一句“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家里肯定不会少你吃穿的就是了!”来糊弄了事。
“妈,咱家很穷吗?”当孩子这么问时,家长的回答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孩子这么问时,有的父母会趁机哭穷,“咱家确实没钱,以后你要省着点花钱才行!”也许这句话是实话,又或者这是为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地故意“哭穷”,但是对于孩子而言,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回答。
连大人都不愿意面对和甘心承认的贫富差距,如此赤裸裸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这难免会有可能让他们心生自卑自觉低人一等。
也有些家长会因为自己身为家长的虚荣心或者是对孩子的愧疚而故意“装富”,“咱家特别有钱!比你同学家还有钱!”虽然说这样的回答会在当时赢得孩子的欢心,但是当生活的真相和父母的“装富”格格不入时,由此带来的心理落差反倒会让孩子无法正视现实的贫富差距,甚至还会因此而爱慕虚荣。
相应地心态积极乐观的家长则会说,“咱们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是却衣食无忧。而且如果你和爸爸妈妈一样努力生活的话,咱家以后的经济情况会更好!”显然,这样的回答既可以让孩子安心,也可以激发孩子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以及努力生活的热情。
三种不同的回答影响着孩子对待生活的看法和态度,父母们在回答时也并非只有“哭穷”和“装富”这两种。另外,明白孩子提问背后的动机,这会给家长们的教育引导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和思考。
了解孩子“关心”家庭经济好坏的动机,这或许比简单回答更有意义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哭穷,比如说“你的玩具太贵了”“妈妈的工资不够花了”“爸爸努力工作完全是为了养家糊口”等等。
这些在大人看来轻飘飘地评价或者表达并不会对自身认知产生什么影响,但是对于孩子而言,这却有可能决定他们对于贫富的认知以及对于家庭经济水平的衡量。
所以当孩子问出“咱家穷吗”的问题时,家长们也要有反思的觉悟,是不是自己在平时无意间对孩子哭穷了,是否是自己在生活中让孩子感受到了太多生活的窘迫或者经济压力。
显然,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过早地意识到贫富差距所带来的失望和无力感,这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从这个角度来看,了解孩子提问的动机或许要比简单地回答“咱家有钱”更有意义。
其实贫富差距一直都存在,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
如果父母自身不能够正确地认知和看待贫富差距时,那么他们对孩子所产生的认知影响也势必是存在偏差的。只有父母自身可以淡定地看待贫富差距,并且不会因此而丧失对未来的期待时,他们才能够向孩子传播“正能量”。
当孩子对于贫富差距有了初步认知后,他们很有可能会不自觉地陷入到盲目攀比的物质欲望之中。这时候父母们应该表现出更大的教育格局,帮助孩子摆脱物质局限所带来的狭隘认知。物质上的攀比并不能够化解心灵上的空虚,人生的追求也不只是物质满足而已。
当孩子询问父母“咱家很穷吗”的时候,家长们一定要斟酌后再回答,因为这很有可能是帮助孩子建立价值观、金钱观的有利契机。
同时,父母们也要多考虑孩子因为贫富差距所带来内心的困扰,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才能够帮助他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小编寄语:
家庭的经济状况短时间内或许不会被改变,但是这却不影响父母们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所以给孩子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回答,这会比简单的一句“没钱”更有价值和意义。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