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未成年人轻生的新闻时不时地就会见诸报端,引发社会议论。人们感慨,本应该是无忧无虑年纪的孩子们为什么会这么轻易而决绝地放弃生命。
据调查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0万名青少年会选择以轻生的方式来结束生命。如此刺眼的数据不得不引起家长们的思考,究竟是为什么自己细心呵护长大的孩子会对生命如此不屑一顾?生命教育的缺失一次又一次以惨重的代价为父母们敲响警钟。
此前,上海一名17岁男孩跳桥轻生,从男孩下车到跳桥,他全程没有丝毫的犹豫。其母亲因为没有能及时地抓住孩子而自责不已崩溃痛哭。
而事件的起因则是因为男孩在学校里和同学发生了矛盾,母亲在开车过桥的时候将车停在了路边,隔着后车窗批评了他几句。
男孩在听到母亲的批评和指责后情绪激动,或许是不服母亲的管教,或许是为自己感到委屈。一腔愤懑的他在母亲重新坐进驾驶室后选择推开车门下车,随即跳桥。尽管路人发现情况后赶紧报警并拨打120,但是男孩最后还是没有了生命体征。
上海公益组织曾经开展过一项社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经有过结束生命的念头,有15.23%的中小学生有认真地思考过轻生的问题,有5.85%的中小学生曾试图计划轻生,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对于生活经验不足的孩子而言,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和认知是非常片面的,一时冲动或者是情感压抑都有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的事情来。
生命教育应该随着孩子们思想的早熟而被逐渐重视起来。珍爱生命,实现证明的价值应该尽早地被孩子们所领悟到。
对生命的忽视,比人们预想的更可怕
根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数据显示,在我国的自杀者年龄排序中,12岁的青少年占据了首位,其所占比例高达40.3%。
在大人眼里,12岁的孩子理应天真单纯,对于生命和生活充满憧憬和热爱,但是这组数据却说明,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并非如大人所想的那般毫无负担可言。
生命教育的匮乏使得孩子们对于生命的珍贵不甚了解。
有心理学家在对一名自杀未遂的12岁男孩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男孩坦言自己轻生的原因是因为“动漫里的人死了还会重生,还会投胎转世。”孩子“天真”的言论让人心隐隐作痛,在他们眼中生命的终结并非终结,他们选择轻生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拥有新的开始。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孩子们所接触到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元,生命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孩子对于生命产生误解。游戏里被杀掉的人还可以满血复活,这让他们降低了对死亡的恐惧和敬畏。
因为“不怕死”,所以他们无法感受到生命的不易和宝贵。而事实上,不管是把自己的生命还是他人的生命视如草芥,这都是非常危险的。
生活中,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当孩子在生活中情感需求得到及时满足,自我价值得到认可和实现时,他们对于生命会满怀热爱。
第一:重视内心生命信念的建立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感受不到爱和美好,那么他们对于生命的信念就会大受影响。帮助孩子建立起生命的信念,让他们可以得到更多正向、即时的反馈,相信这更有助于激发孩子心底里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第二:引导生命的有限性
在生活中大人们总是在孩子面前避讳谈到“死亡”,即便是有亲人离世,大人们也会为其编造一个看起来很善意的“谎言”。
但是其实,这种对于死亡的避讳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误解生命的有限性,以为生命可以无限地拥有、无限地循环下去。引导孩子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他们才更加能够懂得珍惜生命的存在和其所承载的意义。
第三:一起探寻生命的价值
当孩子眼中逐渐见证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时,他们才会明白自己所拥有的是无价之宝。蓬勃的生命力让理想有了实现的载体,生活中的点滴感悟都是来自生命的馈赠。
在生活中,如果父母可以用心地陪伴孩子一起去探寻发现生命的价值,那么相信孩子由此感受到的会更加直接、深刻。
孩子眼中的世界并非只有懵懂无知,他们也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成长困惑。为人父母除了要保证孩子吃饱穿暖以外更加要重视起他们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丰盈。帮助孩子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引导他们去努力实现自我,生命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堂课。
小编寄语: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4岁时就会对死亡有一定的认知。如果在此后大人们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的话,那么这很有可能导致其生命价值观出现问题,导致其产生对生命漠视的心理。针对于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并非小题大作,家长们应该尽早干预。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