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吃草莓被发现,妈妈赔偿后又给店员"上了一课",值得学习

2022-03-06  来源:妈妈宝宝网 标签: 家庭教育

在逛超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小男孩独自来到了水果区,这个小男孩看了一会儿水果之后,就将一个精装的草莓给打开了,并且拿了几颗放进了嘴里。

而这个时候,超市水果区的一名员工刚好看到了男孩的行为,于是就赶忙过来制止了孩子的行为。

孩子偷吃草莓被发现,妈妈赔偿后又给店员"上了一课",值得学习

孩子“偷吃草莓”被发现,妈妈赔偿后,又给店员“上了一课”,值得学习

我原本以为,这位超市员工在制止孩子行为之后,会询问孩子偷吃草莓的情况,但是却没有料到,这位员工竟然直接扯开嗓子喊道:“这谁家的孩子在偷吃东西呢!”

这时候,不远处一名正在挑选草莓的女士听到声音看了过来,当看清男孩之后,这位女士马上就赶了过来,原来,这位女士就是孩子的妈妈。

孩子的妈妈来了之后,准备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情况,但是超市的这位员工却说话不说重点,满口的“小偷”言语中充满了对于孩子的侮辱,我在一边都有点看不下去了。

孩子偷吃草莓被发现,妈妈赔偿后又给店员"上了一课",值得学习

虽说人家孩子犯了错,但是犯错之后孩子并没有跑,也没有狡辩,而是乖乖地等待处理,看样子并不像是熊孩子什么的,但是这位超市员工就是不依不饶。

最终,孩子的妈妈也忍不下去了,便出钱将那盒草莓买了,并且就孩子吃草莓的事情给超市员工道了歉。

而当员工即将转身离开的时候,这位妈妈却叫住了超市员工,并且表示,自己孩子偷吃草莓的事情,自己已经做出了补偿和道歉,那么,下面就是超市员工对孩子侮辱行为进行道歉了。

孩子偷吃草莓被发现,妈妈赔偿后又给店员"上了一课",值得学习

对于这位妈妈的行为,在场的很多顾客都感觉做得很对,不但维护了孩子的尊严,也实实在在地给孩子上了一课,让孩子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乱动,要注意遵守秩序,懂规矩。

但是,大多数的家长与这位妈妈的做法却不同。

孩子在外犯错后,家长的哪些教育行为不可取?

不问缘由,直接责骂孩子

还记得之前在小区门口的那家超市里,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一名家长带着孩子来逛超市,结果孩子就吃了人家的草莓,被发现之后,家长二话没说就开始在大庭广众之下责骂起孩子来,并且言语间充满了侮辱,我一个人旁人听了,都有点不是滋味,更别提是孩子了。

孩子偷吃草莓被发现,妈妈赔偿后又给店员"上了一课",值得学习

孩子被骂后,一个人愣在了原地,直勾勾地看着自己的妈妈,又恐惧又害怕的样子。

超市的人员本来还想找家长索赔的,看到孩子的反应后,忍不住开始心疼孩子,还劝家长别骂孩子了。

不得不说,这位家长的做法确实不可取,而且这种教育方式,还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孩子偷吃草莓被发现,妈妈赔偿后又给店员"上了一课",值得学习

所以,不问缘由,直接骂孩子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孩子偷吃草莓被发现,妈妈赔偿后又给店员"上了一课",值得学习

不管对错,上来就维护好孩子

当然,见过把孩子骂得体无完肤的家长,也见过一些极其溺爱孩子的家长。有位家长就是这样,孩子在蛋糕店内用手乱摸蛋糕,并且这边掐块肉松,那边蘸一下奶油,店员急忙制止了孩子的行为,并且要求孩子家长将孩子接触的蛋糕以成本价买单,但是家长虽说买了单,却说这不是孩子的错,孩子摸一下怎么了,孩子还小不懂事,一个大人和孩子较什么劲?

全程完全没有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反倒给人一种“孩子就应该这么干”的感觉。

孩子偷吃草莓被发现,妈妈赔偿后又给店员"上了一课",值得学习

这种家长是很可怕的,因为他们看似爱孩子,其实是在“迫害”孩子,因为孩子在这种溺爱的环境下,只会产生严重的利己主义,这样的性格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都可能会遭到他人的排斥。

带着孩子扭头就走

维护孩子的家长,起码有面对问题的意识。但是,后来看到的一位家长,做法真是太令人意外了。

一天早上,一名妈妈带着孩子在早餐店吃饭,吃完准备走的时候,孩子却将一团脏餐巾纸扔进了早餐店的粥锅里面,导致整锅粥被弄脏了。

孩子偷吃草莓被发现,妈妈赔偿后又给店员"上了一课",值得学习

发生这样的事情,家长本应该带孩子进行道歉并赔偿,但这位家长竟然连句道歉的话都没说就带着孩子离开了。

店员一下子愣住了,等店员回过神来要去追她们时,却发现已经看不到人了。

而这位家长的做法,就有些欠考虑了,因为家长完全没有让孩子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是错误的,并且还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孩子如果在成长的道路上受到的都是这种教育,恐怕孩子日后很难有出息了。

孩子偷吃草莓被发现,妈妈赔偿后又给店员"上了一课",值得学习

结语

当孩子在外面犯错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学习篇首那位妈妈的行为,理性地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问清缘由),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错误。

并且给孩子演示正确的处理方式(道歉赔付),同时也教会孩子维护自身应该有的权益(要求对方就不当行为道歉)。

这样才能够起到积极地教育作用,孩子才能够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且得到成长效果。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