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成年人常喜欢逗弄他们。
可有些人不了解儿童的认知特征,不在意孩子的心理感受,口无遮拦,只图一时之快,不经意间给孩子带来伤害,有时也给孩子的家长造成尴尬。
动手式:上前就摸头发捏脸蛋
看到自己喜欢的孩子,不由分说,上前就摸头发捏脸蛋,视如己出,毫不见外。
毫无控制地挠小宝宝,逗小宝宝咯咯地笑。笑的时间长了,就算产生不适,也不懂跟大人讲,会造成瞬间窒息,损伤脑功能。
还有把小孩抛高、用力摇晃小宝宝都不是可取的逗笑行为,都有可能造成脑部损伤。
动手式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快和紧张,孩子不会感到你是喜欢他,他会感到这是一种令人反感的侵扰,敏感的孩子还会生气甚至大哭起来。
哄骗式:你是垃圾堆里捡来的
“你是垃圾堆里捡来的……”有的家长唯恐孩子不信,又加上情境描述:“刚捡来的时候你可脏啦!我把你泡了一宿洗了三天才弄干净……”
哄骗式会毁坏孩子的自我认知,会对自己的出身产生自卑感,会对自己的家庭产生疏离和不安全感,进而影响亲子关系。
“你要再不听话,我把你送给收破烂的……”还有(多出于外人之口):“你妈妈快生小弟弟啦,有了弟弟就不喜欢你啦!你怎么办呀?”
威胁式会撕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之情,撕裂亲子关系,影响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之情,干扰孩子的情感发育。
“你爸你妈你最喜欢哪一个?你爸你妈要是离婚了你跟哪一个?”
悖论式会使孩子陷入疑惑两难,陷入难以化解的忧虑之中,徒生烦恼。
(某男拉起邻家孩子的手)“叫爸爸!叫姥爷!”(抱着孩子的母亲回敬):“叫哥哥,以后就叫他哥哥!”
邪谑式会严重干扰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判断和认知。虽然成人话语中低级趣味的话外音孩子理解不了也未能造成影响,但对孩子认知发展的影响毕竟是负面的。
不同年龄的孩子,其认知和情感发展处在不同的水平线上。
1岁左右的孩子会有些认生,生人近距离的接触会给他带来不安,刚见面就摸手摸脸肢体接触或者伸手就“让我抱抱”是不宜的。
1-2岁的孩排拒他人和妈妈的“亲密接触”,也排距妈妈亲近他人,尤其是亲近其他孩子,他认为妈妈是自己独享的亲密关系,不容他人“插足”。
逗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注意不要有“插足”举动,甚至和孩子的妈妈握握手也要征得孩子同意。
3岁左右的孩子社交模仿的积极性很强,很善于观察模仿成年人的社交行为,成年人就要注意你的行为就是示范,你是孩子的“社会教师”,言谈举止要高雅得体。不要太本色率性,要注意“为人师表”。
“适性”是指与孩子的社交行为要适合孩子的性情兴趣,逗弄孩子要观察孩子此刻的情绪心情,不要不管不顾率意而为,破坏孩子的情绪情感。
逗弄也是一种社交,你的社交行为不能只图自己快乐,要注意能给孩子和孩子的家长带来快乐,让孩子感到温情和愉悦。
孩子是从自己的实践体会和对他人的观察模仿互动中,学会生活的。
在孩子面前,成年人要好生拿捏自己的言行,要说真话,说谐趣高雅的话,说正面积极的话,说赞美鼓励的话。
在孩子面前,不说假话谎话,不说一语双关的话,不说讽刺挖苦的话,不说涉黄带色的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是孩子的“环境”,成年人要用自己得体的行为为孩子构建良好的人际环境,使孩子健康成长,而不要促成“孟母三迁”。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