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

最新搜索

大家都在搜

宝宝缺锌易被忽视:宝宝缺锌症状及补锌食谱推荐

2017-11-27

在如何判断孩子缺锌的问题上,家长容易陷入两大误区:一是忽视症状;二是依赖检测。之所以忽视症状,主要是因为缺锌的症状较多,也很常见。缺锌将危害宝宝智力发育,那么宝宝缺锌有哪些症状?宝宝补锌又该怎么补呢?下面一起跟妈妈宝宝网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宝宝缺锌易被忽视:宝宝缺锌症状及补锌食谱推荐
宝宝缺锌的症状:

1、食欲减退:挑食、厌食、拒食,普遍食量减少,孩子没有饥饿感,不主动进食;

2、乱吃奇怪的东西。比如:咬指甲、衣物、啃玩具、硬物、吃头发、纸屑、生米、墙灰、泥土、沙石等;

3、生长发育缓慢,身高比同龄组的低3—6厘米,体重轻2—3公斤;

4、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发烧,反复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出虚汗、睡觉盗汗等;

5、指甲出现白斑,手指长倒刺,出现地图舌(舌头表面有不规则的红白相间图形);

6、多动、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差;

7、视力问题:视力下降,容易导致夜视困难、近视、远视、散光等;

8、皮肤损害:出现外伤时,伤口不容易愈合;易患皮炎、顽固性湿疹;

9、青春期性发育迟缓,如:男性生殖器睾丸与阴茎过小,睾丸酮含量低,性功能低下,女性乳房发育及月经来潮晚,男女阴毛皆出现晚等;

10、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三大原因导致儿童缺锌

·摄入少。儿童饭量小、吸收有限,加上日常饮食含锌量较低,很容易造成锌摄入不足。另外,大量食用味精也会影响锌的吸收。

·需要量大。大脑、骨骼及免疫系统的发育都需要锌的参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锌需要量更大。

·流失多。人体内的锌通过粪便、尿液、汗液和头发不断排出体外,胃肠道疾病、虚汗盗汗等都会加速锌的流失

缺锌的危害:

机体内缺锌会使脑细胞数目减少,尤其在胎儿期到3岁期间,如果缺锌将影响脑的发育。据有关营养调查表明,一些先天性呆傻儿童,当排除遗传等因素后,缺锌是重要原因之一。

缺锌还会降低免疫功能,导致经常患病,原因是锌对吞噬细胞的杀菌能力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在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患儿中,缺锌的宝宝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宝宝。临床发现,受伤的孩子缺锌时伤口愈合慢。

宝宝缺锌怎么办?

1、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促进宝宝生长发育的锌,尤其初乳中含有大量的锌,人工喂养的宝宝则需要按时添加辅助食品,同时注意补充含锌丰富的食品。

2、适量摄入含锌丰富的食物也是最有效的补锌方法。例如粗制完整的谷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锌;海产品含有丰富的锌,绿色蔬菜也含有丰富的锌。

3、食物过度加工,会使锌遭受破坏,因此,烹调食物时要控制好火候,以减少锌的流失。

4、食物中的铁、钙、磷、铜等成分含量过高时,锌的吸收利用率就会降低。应在日常饮食中保证食物多样化,力求达到平衡膳食。

补锌食谱推荐:宝宝补锌食谱之鱼肉菜粥

原料:鳝鱼30克、胡萝卜10克、海带清汤50克、酱油少许、米饭50克

做法:

1)鳝鱼骨剔净,鱼肉炖熟,捣碎;胡萝卜用擦菜板擦好。

2)米饭、海带清汤及鱼肉、胡萝卜等倒入锅内同煮;煮至黏稠时放入酱油调味。

宝宝补锌食谱之鸡蛋里脊肉

原料:猪里脊肉200克,鸡蛋1只;盐、香油各少许

做法:

1)猪里脊肉洗净,绞成馅。

2)鸡蛋打入碗中,加入和蛋液一样多的凉白开水,加入肉馅,放盐,沿一个方向搅匀,然后上锅蒸15分钟;出锅后淋上香油即成。

宝宝补锌食谱之肉蛋羹

原料:猪里脊肉、鸡蛋1个

做法:

1)猪里脊肉,剁成泥;鸡蛋打入碗中,加入和鸡蛋液一样多的凉白开水,加入肉泥,放一点点盐,一个方向搅匀。

3)蛋液上锅蒸15分钟;出锅后,淋上一点香油、撒上些香菜点缀。

宝宝补锌食谱之虾米花蛤蒸蛋羹

原料:虾米、新鲜花蛤蜊、鸡蛋2个、黄酒、盐、葱适量

做法:

1)虾米切碎,放在黄酒里浸泡10分钟;花蛤洗净,用开水烫后使壳打开取肉。

2)鸡蛋打碎加盐,加虾米和花蛤,加温水,放入葱花,大火蒸熟即可。

宝宝缺锌注意事项:

在如何判断孩子缺锌的问题上,家长容易陷入两大误区:一是忽视症状;二是依赖检测。

之所以忽视症状,主要是因为缺锌的症状较多,也很常见,如挑食厌食、虚汗盗汗、反复感冒、头发稀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差、反应迟钝、个子矮小、视力下降、消化功能差、口腔溃疡、皮炎、顽固性湿疹、伤口不易愈合等。

正因为缺锌症状平常多见,家长很容易忽视,有些症状还被误认为是其它原因造成的,时间一长,孩子缺锌就越来越严重。

因此,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一项症状,就必须引起重视,符合两项以上就可以初步判断为缺锌,这也是临床判断缺锌的基本方法。症状表现越多、越明显,则表明缺锌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此外,还可以结合孩子的体征,如地图舌、指甲白斑、皮肤粗糙等进行综合判断。

有些家长比较相信检测,过于依赖血锌、发锌或尿锌等检测结果。实际上,任何检测都会受到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准确性反而难以保证。在医学上,检测通常也只是在确诊的时候作为参考依据,关键还是看症状和体征。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返回首页 导航

    ©2015 mamadebaobao.com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