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食,是人类幼崽从“哺乳”动物进化成“杂食”动物的第一步
作为引领进化的宝妈,你们为辅食焦虑过吗?
前几日,毕业后就没联系过的初中同学小小S(长得像小S,就这么叫吧),居然跑来问小编辅食的问题。
因为奶奶只给软烂辅食,她的孩子1岁多了还是不肯吃固体食物。
她十分忧虑——
肠道会不会变得很脆弱?
缺少咀嚼会不会影响 牙齿的萌出?会不会 说话晚、 口齿不清晰?
孩子会不会变得 营养不良?
她希望小编能帮她说服老人家。
小小S的孩子是5月龄开始添加辅食,6月龄时她就着手准备颗粒食物。
但因为她要上班,这个担子就落在了奶奶身上。
奶奶因为孩子一吃颗粒状辅食就干呕,担心噎着,又改回了泥糊状。
小小S偶尔强喂一次颗粒状辅食,孩子呕不说,还吃啥拉啥。
她说这是正常现象,肠胃得受刺激才能发育。
奶奶说这说明肠胃还没发育好,不能刺激,得细心呵护着。
这一呵护,就到了孩子1岁多。
现在孩子只爱吃奶奶给的软烂辅食,抗拒妈妈喂饭。
本来婆媳关系挺好的,现在因为辅食,两人明里暗里较着劲。
小小S说辅食的事再不解决,她就要乳腺结节了。
要小编说,她们是一个太着急,一个太淡定,都应“打五十大板”。
对于多数宝宝来说,6月龄就开始添加颗粒状食物,有点早了,会加重肠道负担,还是应该以泥糊状辅食为主。
但是,也不能一直是泥糊状的食物。
8月龄左右的宝宝,可以从之前的泥糊状食物,逐渐过渡成带有小颗粒的厚粥、烂面、肉末、碎菜等。
最晚到10月龄时,也应逐步给孩子添加颗粒状食物了。
有研究发现,如果晚于这个时间点,15个月后孩子会更容易出现进食困难。
这阶段孩子吃啥拉啥也属正常现象。
可能是粗纤维食物摄入过多,也可能是因为孩子消化功能不完善,肠胃蠕动快,食物还没来得及消化完就排出去了。
总吃流质或软烂食物,胃肠道得不到锻炼,可能会变得很娇气,动不动就出问题,如胀气、便秘或腹泻等。
小小S婆婆害怕颗粒状食物的另一个原因是孩子会干呕。
大家对此不用太紧张。
这是人体出于防止异物吞食的自我保护本能,说专业点这是正常的吞咽反射现象。
孩子吃饭的时候别玩别蹦跶,没那么容易将食物卡进气管里。
如果孩子干呕严重,可以把颗粒再弄小点,慢慢改变辅食性状。
长久吃软烂食物,除了不利于刺激肠胃锻炼,也会影响手眼协调能力、口腔器官、吞咽能力的发育。
小小S说,她曾以“辅食太细不利于锻炼咀嚼和吞咽能力”为由劝过婆婆。
但婆婆总会以“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了,哪有大人不会吃东西的?”搪塞回去。
这种话小编不止在小小S婆婆这里听过。
咱们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1+1=2”成年之后都会,我们为啥还因为孩子小时候不会气得进ICU?
因为这不是简单的“1+1=2”的问题。
如果宝宝从不吃固体食物,很可能导致咀嚼肌发育不充分,影响牙齿的萌出。
日本从路人到艺人,几乎牙齿都很参差,这跟他们以软烂食物为主的饮食文化有很大关系 。
另外,乳牙、舌头、颌骨是辅助说话的主要器官,如果一点都不咀嚼、不锻炼,可能会导致孩子说话不清晰。
有家长挺会举一反三,“我不给固体食物,让孩子吃磨牙棒、牙胶片不也能锻炼吗?”
确实可以,甚至小编也建议辅食太软的家长用这个方法刺激孩子的口腔器官发育。
但请大家想一想,磨牙棒和牙胶片能锻炼吞咽能力和胃肠道发育吗?
小编见过一个较为极端的孩子,8岁了吃柑橘类水果要把果肉吐掉,吃薄皮葡萄也要把皮吐掉——因为吞不下去。
家长说兴许是孩子嗓子眼细。
小编气得白眼都翻到天灵盖上了——这个孩子明明能吞咽胶囊药物。
大概率是从小吃流食,导致他生理上排斥固体食物。
他家辅食的细致程度,连水果都是刮泥或榨汁,直到三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