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入睡的方式中,有种实证上极具效力的方法,是「百岁派方法」,有人也称之为「哭泣式睡眠法」。这可能是最具争议的方法,包括夜里关灯,并尽量不回应孩子卧室中可能发出的任何声音,可能是唱歌、咯咯笑、各种笑,或更实际的就是哭泣。孩子一开始可能会哭泣、尖叫,但终会学会独自入睡。
由于不经修改的百岁派方法,可能会对双方都造成压力,所以不建议使用。当然,如果父母决定采用这种或类似的方法,应该谨记婴儿在出生头几个月夜里还要喝奶,所以这种方法不适合非常年幼的孩子。其实,虽然临床医生可以建议如何预防幼儿发展出睡眠问题,但如果是年龄很小的孩子,例如不到六个月的婴儿,他们就不太可能提供如何「修正」这些问题的建议。
无计可施使「百岁派方法」,隔天却发现女儿哭到从头湿到脚...
百岁派方法(包括修改后的版本「法伯法」,例如父母留在房间里)在年龄稍长的婴儿身上,可以有效地达到目标,但请注意:父母不一定想使用这种方法,有些人觉得它很难实施。我在与一些父母讨论这种技术时,有人会告诉我:「我是因为完全无计可施了才试了这种方法。女儿在入睡前哭了很久。隔天早上我发现她从头到脚都湿了!」这个例子恰好提醒我们,如果使用这种方法,我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需求,检查他们没有生病、是否被卡在婴儿床栏杆间,或需要换尿布。
法伯法:改良百岁派,循序渐进效果好
尽管其他行为技巧的实证支持不如上述方法充分,但也仍有理有据。有些人认为更具吸引力的一种方法,是法伯法:类似百岁派方法,只是父母会一直注意孩子的情形,然后慢慢降低频率和介入程度。所以,就算孩子在尖叫,一开始我们还是要等一段时间(比如说五分钟),才能去看他们的情形。一旦再次离开后,我们得等更长的时间(比如说十分钟)才能回去。再有下一次的话,我们要等更久(比如说十五分钟)。
有位同事一丝不苟地执行这种方法,准时进房间确认孩子的情形。她坐在房间外面、戴著耳塞,避免听到孩子哭泣时的压力。从这次经验得到的资料,她发现孩子每天晚上入睡需要的时间都会变短一点(正如我们在教导动物新技能时期望看到的情形)。大约一个星期后,当她把孩子放上床,他们就会安然入睡。
正面的睡前仪式、调整就寝时间都是有用的技巧
正面睡前仪式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愉快的经验,希望他们会开始将愉快的经验与睡眠连结在一起。因此,大家经常建议的仪式都是为了放松,例如洗澡、平和的睡前故事。虽然有道理,但生命中从没有甚么妙方可以万无一失。我小时候不容易入睡,我还记得我的睡前仪式,就是和姊姊在楼低顶端急切地等待,直到看到一个较暗的身影接近门口,然后我们争先恐后地跑下楼,抢著要在爸爸工作回家时第一个拥抱他。
撇开各家特色不谈,某些行为在就寝前特别常见。当然故事通常是睡前仪式的核心要素,孩子们经常要求父母一遍遍地念相同的故事,这对父母来说可能很无聊,但对孩子有益。201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重复同一个故事后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入睡,有助于幼儿学习生字。
那么,调整就寝时间呢?这个方法是想办法订好睡觉时间,让孩子在疲倦时上床睡觉。如果我们不让婴儿在早上睡晚一点,弥补他们晚上较晚的就寝时间,他们隔天晚上感到疲倦的时间会变早,就可以早点睡觉,以此类推。关键是起床的时间要一致,最后婴儿就会在我们可接受的时间睡觉。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