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不该问孩子,学校发生什么事?
当家长第一次接到学校老师来电时,听见老师诉说学校里面的事情,经常会感觉有点吃惊。那些事件,很难想像自己的孩子会是参与其中的人。听完老师的描述,无论老师的建议为何,家长会陷入一种为难,到底该不该问孩子,学校发生了什么事?
如果类似事情又发生了几次,老师也重复告诉家长好几次,家长也开始感到压力,甚至感觉为难困惑,无法置身事外,一定会想要和孩子讨论,到底发生什么事。这无疑对孩子、对家长,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如果要和孩子讨论,家长一定要先有周全的想法,谈话的目标,以及预想孩子可能的反应,才开始讨论。
孩子一定是压力串链下的最底端。无论家长是否与孩子讨论,孩子在学校一定已经受到某种规范,在行为当下可能有被制止、被约谈、甚至被处罚,虽然每位老师的做法皆不相同,那对孩子来说就已经是一次沟通。
接着孩子回家后,若孩子没有主动提起,可能孩子已经暂时遗忘,或是选择暂不提起。因此如果父母决定要和孩子讨论,一定要先有心理准备,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有心理准备,孩子有不同说法,而且不要急着打断或反驳。
►1、听听看孩子怎么说
大多数孩子的说法和老师的说法会有些差异,并不是相反,而是孩子会透过他的观点和视角,说出一些父母意想不到的话。
在孩子有限的认知当中,可能会把事情看得很单纯、或是带着比较片段的主观想法,这会是个了解孩子的好机会,父母需要先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和他沟通。别急着打断或澄清,避免孩子未来抗拒沟通。
►2、关切孩子在学校的遭遇
比起直接纠正其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先关心孩子的感受。这是父母无可取代的角色功能。孩子在学校公开环境下,一定比家里感觉不安。
如果孩子在学校已经被约谈或警告,回家后又要再次面对正经的讨论,对尚未发展成熟的心灵而言,恐怖负荷太大。因此父母这时候先扮演白脸,给孩子抒发的机会,先同理孩子,有更高机率可以让孩子打开心房。
►3、沟通前后,与孩子站在同一边
沟通时,善用三明治沟通法,先白脸、再黑脸、最后再白脸。
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比较短暂,睡一觉起就好了大半,但重点在睡觉之前,要确保最后是以抱抱、亲密的对话当中结束沟通,不要让孩子带着充满愤怒、伤心的感觉上床,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睡眠品质。
每次沟通结束时,无论是否达到家长期待的沟通成效,都要主动给予孩子安慰和鼓励,与孩子站在同一边,因为终究孩子还是需要父母的爱和鼓励,才能滋养成长改变。
►1、与孩子共同商讨未来可行的处理办法
面对困难,父母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要期待孩子一次到位就能学会做到。给孩子有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的机会,父母需要让孩子有被信任的感觉,使孩子即使在情绪不佳的状况下,了解自己仍有能力下次做得更好,而且父母是相信他的。
这样一来,亲子之间的沟通才能就事论事,而不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观感,甚至渐渐失去上学的热忱。父母可以提起自己的亲身经验,但要以孩子可以联想理解的范围内做比喻。尽量避免拿其他孩子做比较,或是将父母的焦虑和失望掺入初步沟通。
►学校是孩子社会化的关键环境
学校提供了家里所无法提供的人际互动经验、团体规划、问题解决机会等,孩子一定会遇到困难,而困难不单是教育的机会,更是拉近亲子关系的机会。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