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出生后,有较长的时间都住在保温箱里,甚至是新生儿加护病房中,此时,爸比妈咪与其过度担心,不如补充足够的相关知识,做好充分的迎战准备,有任何问题,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与专业医护人员合作,突破每一次挑战!
宝宝属于哪一类早产儿?
未满37周出生的宝宝都算早产儿,现在最小存活的早产儿临界点约在22~23周。其实出生小于等于25周的早产儿都是「存活边缘的早产儿」,但随着医疗照护的进步,存活率及预后都有相当的进步。出生34周~36周则称为「晚期早产」,比起34周以下的早产儿算是相对安全的,但比起足月儿仍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及风险。
若是按照宝宝出生的体重也可以区分如下,2500g以下的「低体重儿」,1500g以下的「极低体重儿」,1000g以下的「超低体重儿」。根据出生的周数,宝宝应该有相对的体重,若体重低于10%以下则为出生时体重过轻,这样的宝宝也会有较高的危险及并发症。
7大健康挑战
早产儿因为出生得太早,许多器官都尚未成熟,出生后就可能会遇到各方面的健康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不是每个早产儿都会发生,一般来说,出生的周数愈少,体重越轻的早产儿,发生下述问题的机率就越高。
挑战1、呼吸系统
早产儿一出生第一个挑战就是要靠自己呼吸,因为肺部不成熟,早产儿会需要一些呼吸上的帮忙,甚至需要插管及呼吸器支持,或给予药物加速宝宝肺部的成熟。也由于肺部很脆弱,一旦发生破掉或出血,就会造成生命危险。有些早产儿到后期会发展出有慢性肺病的问题,需要带着氧气或监视器回家照顾一段时间,更长期的研究显示这些早产儿的肺功能会较差,发生呼吸道感染及气喘的比率也较正常小孩高,因此长期注意及追踪小孩的肺部状况是必需的。
早产儿一出生第一个挑战就是要靠自己呼吸,因为肺部不成熟,早产儿会需要一些呼吸上的帮忙,甚至需要插管及呼吸器支持,或给予药物加速宝宝肺部的成熟。也由于肺部很脆弱,一旦发生破掉或出血,就会造成生命危险。有些早产儿到后期会发展出有慢性肺病的问题,需要带着氧气或监视器回家照顾一段时间,更长期的研究显示这些早产儿的肺功能会较差,发生呼吸道感染及气喘的比率也较正常小孩高,因此长期注意及追踪小孩的肺部状况是必需的。
挑战2、神经问题
早产儿的神经问题,在早期要注意脑部有没有出血或是缺血缺氧的变化,因为早产儿脑部血管尚未发育完全、非常脆弱,在缺氧或是血压浮动的状况下,就很容易破裂出血。长期则要追踪这些小宝贝神经的发展,包括动作、语言及认知各方面,如果能早期发现问题,把握黄金时期,早期给予治疗及复健,才能让小孩有更好的未来。
挑战3、心脏疾病
开放性动脉导管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心脏问题。正常情况宝宝出生后,连接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动脉导管会自动关闭,但在早产儿却常无法完全闭合,虽然有时没有任何影响,但在有些早产儿会造成肺部血流过多充血时,就会影响呼吸功能,或是造成其他器官血流的减少,甚至导致心脏衰竭,因此有些小孩需要药物、心导管或是手术的治疗。
挑战4、肠胃功能
早产儿的肠道还没发育成熟,除了消化吸收功能较差需要营养针支持外,也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问题;此外,肠胃道早期的肠壁穿孔及后期的坏死性肠炎,都可能导致严重的感染发炎和肠壁破坏,常需要外科介入治疗,也是早产儿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不得不留意。
挑战5、吸吮、吞咽
虽然吸吮是胎儿在妈妈子宫里的自然反射动作,如吸手指头、吞咽羊水,但真正整体进食的反射和动作通常要到胎龄32-34周以后才会成熟,早产宝宝因为提早报到,因此出生后可能需要口(鼻)胃管灌食,有些宝贝更需要进一步的口腔进食训练和刺激才能逐步达到自我进食喝奶的能力。
挑战6、视力发展
出生34周前的早产儿因早产本身、氧气使用及其他因素,视网膜血管可能会有不正常生长的状况,因此在出生后1个月大或胎龄达到31周的时候,应接受眼底检查,以确定没有视网膜的病变。在视网膜的血管发育尚未完成前,仍须定期持续检查到其发育成熟为止,由于早产儿日后发生近视、闪光等问题的机会比一般人高,小孩长大后仍需每年常规做视力检查。
挑战7、听觉反应
早产儿是发生听力受损的高危险族群,因此出院时除了要接受常规的听性脑干诱发反应筛检外,如果未能通过筛检,则应一个月内再进行追踪检查,即使通过听筛后,爸妈仍须注意宝宝对声音的反应,并多给予语言刺激,毕竟听力跟语言及认知发展习习相关,出生三个月内早期诊断及六个月内早期治疗才能把握黄金时间。
26周以上的宝宝存活率已达9成多!
以前宝宝的周数后面数字相当于存活率,例如23周存活率大概就是3成,然而在现今医疗照护及技术的进步之下,以前26周的宝宝只有约6成的存活率,现在则已达8-9成,超过26周以上的宝宝存活率更达9成多!然而,照顾早产儿不只是让他存活而已,后续的治疗与照顾,长期的健康追踪,都是关键的环节。
早产宝宝更需要亲子互动
若家有早产儿,鼓励父母从宝宝出生开始就多进行亲子互动,可以多多在身边触摸他、跟他说话,让小孩感受到父母的温度。即便在疫情之下,也可以透过照片或是电话会客的方式,多跟医护团队沟通来了解宝宝每日的进展。此外,也建议家长,可以阅读早产儿手册,信任医疗团队且一起合作,也可加入相关的支持团体,有了充分的了解就不会过度的惶恐及担忧,一起为早产宝贝的健康和未来努力。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