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狄娜和3岁的女儿开车回家,女儿想听《长发公主》的音乐,狄娜掏出手机搜寻曲子,而就在等候播放的短短5秒钟里,女儿失去了耐性,哭叫起来。
这场景对任何家有幼儿的家长来说都不陌生。正因如此,我们给2到4岁的幼儿取了很多不名誉的绰号:从中文的「两岁猫狗嫌」、「屁孩」,到英文的 terrible two、threenager,很多俚语都是用来形容幼儿的火爆。 最近还有一个新的字眼:twochebag,是结合两岁(two)和恶棍(douchebag)创造的新字。「一眼看到觉得很好笑,」《华盛顿邮报》幼教记者凯特琳·吉布森(Caitlin Gibson)写道:「但仔细一想,就会觉得这实在太糟糕了。」
(在这个阶段,孩子「应该」要有情绪起伏,是重要的学习里程碑)
70年了,学步儿负面俚语只增不减
《华盛顿邮报》分析相关俚语的形成背景,指出「可怕的2岁」(terrible twos)是1950年代开始兴起的说法,且有其形成的时代背景——那是美国文化开始期待妈妈表现得优雅轻松的时期:晚餐要在5点前上桌,孩子要教得彬彬有礼,屋子要收拾得一尘不染。但是意志力坚强的2岁幼儿不会配合母亲演出上述形象,于是「你能怎么样?那是可怕的两岁」一说开始风行。
我们不再活在1950年代,但父母仍然受到社会期待的压力,没有什么比幼儿突然在公共场合爆发哭闹更让父母难堪、没有什么比旁人批评的眼光更让父母感到无力的了。因为这样,相关的负面俚语愈来愈多。
例如,「3岁叛逆期」(threenager)是4、5年前左右在妈妈部落客之间红起来的新词,意思是可怕的阶段不会在孩子3岁生日那一天就突然结束。在今天的社群媒体上,教养的成就与挫折总是会被即时分享,而即使是最乖巧的幼儿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于是「2岁恶棍」(twochebag)、「X你的4岁」(fxxx you fours)等更多更夸张的字眼开始出现。
这些说法,乍看之下无害,多半是烦躁的父母想要自嘲或者博君一笑的产物。但是语言会形塑我们的认知以及我们的经验,所以当我们持续地用这些负面的字眼来形容我们之间的小人类,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这些字眼会怎么形塑新手父母对幼儿期的预设立场,家有幼儿的父母的育儿经验,甚至幼儿本身的成长经验?
吉布森发现,很多受访者听到有人用「猫狗嫌」、「屁孩」来形容一个孩子,就会自动就把这个孩子想成一个很难搞的坏孩子。但如果这是一个2到4岁的幼儿,他只是正在经历一个学做人的阶段,挣扎著用有限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复杂的情绪,而且他所经历的压力,并不比周围的大人少。
过多负面印象,掩盖幼儿情绪成因
很多人喜欢给新手父母意见,所以从肚子隆起的那一天起,妈妈们就会开始听到「等小孩生下来你就会想把他塞回去」、「等著瞧你就知道两岁小孩有多难搞」之类的警语。在三姑六婆的轰炸下,新手父母要如何去期待这个新的生命?
事实上,2到4岁是挑战父母的年纪,也是单纯地爱著爸爸妈妈的年纪。
如果家有这个年纪的幼儿,你会常常被顶嘴,你家会乱得不得了,但你也会不时听到「我爱爸爸/妈妈」,得到突如其来的拥抱。幼儿有惊人的记忆,也会说出温暖的句子,当我们跳脱「屁孩」、「2岁猫狗嫌」的思考框架,才能真正去经历养育一个学步儿的惊喜。
在这个阶段,孩子「应该」要有情绪起伏。美国巴纳德学院幼儿发展中心主任托瓦·克莱因(Tovah Klein)说:「父母最怕听到『不要!』但是对幼儿来说,学会使用这个字眼,是重要的学习里程碑。」她指出,「两岁猫狗嫌」之类的俚语一方面向父母保证这些猫狗嫌的行为是正常的,一方面却阻碍父母去理解猫狗嫌行为背后的意义:「甜美的婴儿不是无缘无故长成怪兽般的幼儿,他们的大脑正在经历风暴般的改变,这是长大成人的必经之路。」
孩子虽然「欢」起来的时候很难懂,但有时神来一句温暖的话,总会带给大人很多惊喜。
她提醒:「随著孩子渐渐长大,你会愈来愈轻松,但也会开始怀念这段日子。」所以,请不要让「屁孩」、「两岁猫狗嫌」这些负面俚语,阻碍了你真正认识孩子的情绪成因、掌握认识孩子发展阶段的机会。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