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欢庆的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相聚时,亲人间会送上温馨的嘘寒问暖,但也可能是另种铺天盖地、令人闻风丧胆的问候句型在走春上演。身为大人,势必要单枪匹马面对这些压力,身为小孩呢?他们是否能在相互比较中不被击倒。举凡:「你有考几科一百啊?」、「我们家○○会背一千个英文单字,你会几个?」甚至连眼睛大小、肤色、身高都被当作比较竞赛的项目。
孩子从出生开始,其自我价值感是透过他人眼光及回应而建立的,倘若经常被嫌弃、批评、比较,则较难建立起良好的自我价值。因此,身为父母,我们如何能以不急不徐的态度引导孩子面对他人的比较,让「抗比较」的免疫力生长出来呢?
1. 以「多元独特」眼光取代「二分法」:
若秉持「单一观点」的迷思,则难于欣赏到每个人的不同及独特性,总得要以「二分法」来分出好坏;例如:将没有考一百分的人归为失败者;将单眼皮的人视为「长得不好看」。相对来说,以「多元观点」看待不同,如此,却是没有好坏之分啊。
如何引导孩子接纳并欣赏不同呢?对孩子传达此想法的方法,可以透过许多的譬喻或故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伸出你和他的五指,看著五根手指的长短:「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每一根手指长度和长相都不同,有那一根是不重要、要被淘汰的吗?」事实上就是每根手指虽然不同,但缺一不可。再以考试成绩为例,引导孩子理解,每个人的长处不同,考第一名的和考最后一名的,仅表示他们会的东西不同,例如:有人擅长运动、有人擅长音乐、有人擅长陪伴安慰人- -等等,不管是那一项,都很了不起啊!当孩子认识每个人具有独特性,也都被看重时,这是更含容的眼光!
父母必须引导孩子看见其独特性,也许被他人批评为最不好的,正是这孩子的独特所在。
以上所述是对人存在价值的想法传递,必须与父母平日行为典范同步呈现,如此才能深入孩子的心中,成为他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基石。
2. 以「接纳」取代「比较」:
当人心中有「我比你好」或怀疑自己「我怎么这么差」的想法时,会不自觉地在人与人之间常作比较,不管是何者,其实都反映了心中的自卑感,因自卑的人想要借由外在条件的优劣、高低,来达到让别人重视的目的。
从小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就是必须让「被爱」与否和孩子的「外在表现」脱勾。换句话说,父母爱孩子并不是因孩子的能力很好、生得可爱、表现很棒,或是任何其他外在条件,而单纯的就是一种真诚的爱,孩子接收到的是:「只因为我是你们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取代!」这样的传递,是在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孩子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不是去和别人比较竞争,而是能看见自己拥有什么,将自己所拥有的发挥出来,同时也发掘自己所欠缺的,而去学习改进它。
当孩子拥有爱的基石,在面对亲戚朋友习惯性比较时,教孩子以正向肯定的方式作为回应,而非防卫性的回应。例如,对一个爱比较的阿姨说:「阿姨,你们家的OO好厉害喔,能背这么多的英文单字」这是一种积极跟随不防卫的反应,同时也接纳自己肯定自己,例如这样的表达:「我背单字真的不很厉害,我还要多多加油,但我在OO的表现很不错哩!」
在以分数、名次、外貌、物质等等作为竞争的社会里,人们经常一不小心就会被迫参加这场无止尽的「生存游戏」,且不自觉地陷入竞赛的焦虑痛苦里。然而好消息是:我们改变不了爱比较的外在环境,但却能改变内在的心灵环境啊!因此父母能坚守住如此的信念:「爸妈教育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你找到自己,而不是找到别人要你做的。」更是显得可贵!因为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孩子,具有抵挡他人各样有意无意的比较或贬抑的能力外,同时也更能去接纳同理各种不一样的人喔!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