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副食品,常见大哉问
母乳与副食品的比例如何拿捏?
刚开始给予副食品时,因母奶、配方奶仍是70~90%热量来源,因此,副食品的量不用太多,大约拿捏一天1~2次的频率,于宝宝吃奶的半小时前喂食较佳,当宝宝处于饥饿状态,也不容易产生排斥。
依据台湾儿科医学会建议,0~1岁宝宝的每日所需热量,为每公斤110~120大卡左右,换算成奶量约为150~200c.c.,爸妈可以此为基准衡量,但营养师许育祯补充,每个宝宝体型及食量都不同,只要身长、体重与活动力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吃到标准量也毋须过于担心。
推荐阅读:史上最详细!0~3岁宝宝副食品准备,图片教学「米饭颗粒」要煮成怎样才对!
出现过敏反应的食材,还能再尝试吗?
以往观念认为,不应让孩子太早接触过敏原,使得许多家长一开始会避免让宝宝食用蛋白、奇异果,但最新研究发现,越早让孩子接触过敏原,长大后的过敏情况反而较少,因免疫系统在发育过程中,会逐渐产生对过敏原的耐受性。也有儿科医师提到,1岁内被喂食的种类越多,未来过敏的机率也相对较低。
爸妈若发现孩子吃到某种食材后,出现些许皮肤红疹、拉肚子等轻微的过敏症状,可先持观察态度,不必刻意避免,待两个星期后再尝试,过敏反应或许就减缓许多。
宝宝开始玩食物,是不是代表已经饱了?
随著月龄增长,宝宝的好奇心也会越来越旺盛,有时吃到一半会分心,想要离开座位都是正常的,因为此时的宝宝已达半饱状态,眼前食物的吸引力降低,就容易被周遭的事物干扰。许育祯营养师表示,宝宝用餐时,最好坐在固定位置,且保持安静,尽量减少会分散宝宝注意力的声音或物品。另一方面,一天当中也可能有大小餐之分,若孩子已经吃不下也不必勉强,强迫喂食反而容易在孩子心里留下用餐的负面经验。
宝宝副食品常见问题,医师一一解惑
为什么宝宝对副食品兴趣缺缺,总是不吃或吃得很慢?
如同大人会有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宝宝也可能对食材有特定偏好,若不停将同一种食材吐出,可能代表不喜欢某样食材的味道或某种浓稠度,爸妈可先调整口感,当尝试了几种方式,发现宝宝仍无法接受该食材,改以同类食材替代也无妨,像是鱼肉可改为鸡肉、青江菜改为其他叶菜类,只要营养均衡,不需要强迫孩子接受不喜爱的食材。
当孩子奶量正常,却不太吃副食品,也不排除为口腔发展或心理因素,有时用餐时噎到的经验,可能让孩子对吞食产生恐惧。此外,如果过晚喂食,宝宝咀嚼能力无法如期发展,可能造成拒食,甚至影响未来语言发展,若发现有此问题,最好及早就医,让医师及语言治疗师评估治疗。
副食品能添加调味料或辛香料吗?
宝宝喝的奶、天然食材中就含有钠,食材本身也带有一些甜味,其实无须添加调味,为了不让宝宝太早习惯重口味的饮食,建议1岁以后再微量添加调味即可。
遇到宝宝厌食期,可偶尔加入少量辛香料,增加饭菜香气,但辛香料的选择以温和的葱花、蒜末或香菜为佳,添加量也不宜太多,淡淡提味就足够,而胡椒、辣椒对宝宝而言就过于刺激,应避免添加。
挑选器具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制作副食品常用的冰砖盒,最好能挑选软质且具有弹性者、附盖且密合度高的,不但方便清洗,冷冻后也更好取出使用;密合度高则能避免液态副食品外流,以及减少冰砖吸附冰箱里其他食材的气味而变味的状况。
材质安全性也是一大重点,尤其分装盒、宝宝餐具,不含双酚A、塑化剂与PVC等有害物质、耐热度够不够高、是否能放入微波炉或电锅加热,都是重要考量,不仅让宝宝使用更安心,也影响到外出备餐的便利程度。许育祯营养师提醒,分装盒可选购多种尺寸,以因应孩子的食量变化弹性调整。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