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性自慰又称为性窒息(sexualasphyxia),国外也称自淫性窒息(autoeroticasphyxia)或自淫性死亡(autoeroticdeath),是指性心理和性行为变态者,独自一人在偏僻隐蔽的地方,采用缢、勒颈项等控制呼吸的方式,造成大脑的缺氧状态,刺激增强其性欲以达到性高潮。由于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意外,这种行为有很大风险会导致窒息性死亡。
在国外,Hiyschfelt在1948年最早对性窒息进行了描述,国外相关的报道也较多。在国内,法医学家李德祥1980年首次对性窒息死亡进行了报告,近年来时有此类案例的报道。由于性窒息患者常打扮异常,死亡现场较为特别,易被误认为是他杀或自杀,同时还可能在保险和遗产继承等方面引起法律纠纷。
为什么喜欢窒息性自慰
一般认为,性窒息是一种变态性行为,可能与某种性格特征突出或某种人格障碍有关。性变态是心理上的一种严重缺陷,关于性变态的起因和生理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有国外学者认为,性变态是介于正常人与精神病患者之间的边缘状态;有的则认为是一种轻型的精神病,或是一种尚未充分发展的早期精神病;有的提出性变态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后天的不良影响而促成的。由于这种患者行为的隐蔽性较强,患者本人又不愿意就医,很难发现存活的性窒息者。因此,对其发生机制和行为人的心理难以做出客观的评价,也没有证据证明他们与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有必然联系。
GeorgeShuman将性窒息描述为,“在大脑缺氧时它会进入一种清醒的,半幻觉性的状态。和性高潮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与可卡因一样强烈的,极易上瘾的作用。”
长期的缺氧作用下产生的幻觉性状态可以比作是高海拔登山者所体会到的幻觉。但这并不代表这种状态只是单纯由于缺氧而产生的。通过研究大脑的异常神经化学物质,发现多巴胺、血清素和β内啡呔几种兴奋型神经传递素的相互联系。
1.生物学因素
早期性变态病因学研究认为,性窒息与遗传有关,遗传物质存在于大脑神经系统。后期研究认为与性激素水平有关,但这两种观点至今证据不足,都不能在多数病例中加以证实。
2.心理、社会因素
性心理发展受到挫折或歪曲,是导致性变态的又一重要因素。发生性变态的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正常的异性恋遭受到挫折;儿童早期受到家庭环境中性的影响;淫秽、色情物品的影响;早期即有的特殊性嗜好、性偏见,以及重要事件的影响等,均可使正常的性心理发生障碍,从而产生不正常的性行为。早年性心理发展上的挫折,与成年后性变态有动力学上的因果关系。在日后的漫长过程中反复操作,逐渐养成某种兴趣和嗜好。一般认为,社会因素是性变态的辅助条件,性心理异常才是根本的原因。
3.行为性因素
有关证据并不多,但有研究表明性变态行为与联想性行为学习有关。通常它与患者儿童时期所遭受的性虐待经历有关,在受虐时由窒息产生的身体机能的强烈反应进一步促进了这种行为,从而使患者在成年后即使早已不再遭受虐待仍然会重复这一窒息性行为。
窒息性自慰的个人特点
美国每年报道性窒息者超过1000例,绝大多数是男性,男女之比为50:1。国内尚无女性案例的报道。性窒息者的年龄,一般认为多在12~25岁这个年龄段,且尤以12~17岁者为多见,即所谓的青春期性窒息,但曾有尚未满12岁的青春前期的儿童发生性窒息的案例,也有年过半百的中年男子甚至老年人死于性窒息的。因此,性窒息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只不过更多见于青壮年。从文化程度和社会职业看,这种反常行为在具有一定文化的人群为多,国外资料中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艺术家、工程师甚至大学教授等,我国常见的是受过初、中等教育的人群,国内外均未见文盲的报道。性窒息患者生前性格一般比较内向,工作、学习、品德均表现良好,日常生活中并无特殊异常。
窒息性自慰如何治疗
目前有关性窒息的治疗方法非常有限,而且患者通常对接受治疗有非常抵触的心理,造成有关的临床研究证据不足。目前有一定研究支持的治疗方法包括:
1.药物治疗。
2.行为干预治疗:脱敏疗法和应对机能训练。
3.性心理教育。
窒息性自慰如何预防
这是心理上的一种严重缺陷,性变态兴趣、想象多始于儿童早期阶段,性变态行为的发生与诱发因素密切相关。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可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而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则可能诱发性变态等不良行为。
现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其强大的渗透力和作用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网上不良信息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误导未成年人,产生不良的性渴求或想象,就容易发生性偏离行为。
为了预防本病的发生,全社会应注意呵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空间。家庭应密切关注家庭成员的精神心理健康,及早发现某些性偏离行为的蛛丝马迹,第一时间发现异常行为,并引起足够重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帮助和纠正治疗,或许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