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学生坠亡事件发生至今在网上产生了很大的舆论,网友们对这起悲剧的发生也有非常多的疑问,甚至网上还出现了不少阴谋论,而据最新调查成都中学生坠亡跳楼前疑数次割腕!男生曾经还说一跃解千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马上来了解一下吧!
成都中学生坠亡 跳楼前疑数次割腕
5月11日晚,成都成华警方通报“高中生坠亡”事件:
2021年5月9日18时49分,我区49中学发生一起在校学生高坠死亡事件。接报后,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庚即组织警力到达现场,发现死者系林某某(男,16岁,49中学高二学生)并开展调查处理工作。
经现场勘验、走访调查、调阅监控、电子数据勘验,提取书证、尸体检验,认定林某某系高坠死亡,排除刑事案件。
5月11日下午,公安机关已依法将调查结论告知林某某家属,家属对调查结论无异议。公安机关对林某某深表惋惜。同时呼吁公民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5月13日成都49中坠亡事件监控视频公开,成都49中的14个监控摄像头,记录了16岁少年小林坠楼前的33分钟。
5月9日18时16分,他从教室后门离开,穿过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篮球馆,在负一楼的水泵房停留,多次用刀向左手腕割划。然后返回实验楼5楼,翻越至4楼与体育馆之间的连接平台。
18时49分,实验楼对面的监控拍到小林坠楼身影。他右侧裤包内遗留的一张纸条上写着“最近几乎每周哭三次,上过天台,割过腕……”。
男生曾说“一跃解千愁”?
小林的班主任是位27岁的青年教师,这是她研究生毕业工作后带的第一个班,到目前她与学生相处了一年多。在她印象里,小林是一个高高大大,笑起来阳光,腼腆的男生。“生活老师也没有说过(他有)异常,同学没有反映过(他有什么)问题。”谈起小林,她眼中一直带着泪光,但始终强忍没有哭出来。两天来,她已经哭了很多次。
这位班主任记得,4月份的公开课上,小林把《当你老了》英文版翻译成诗经体,在讲台上朗读。“特别美。”班主任能感受出他是一个心思细腻的男孩。
但是,在“诗经”背后,却有老师们不知道的另一面。
和小林接触更多的同学知道得更多。一名与小林初中和高中都同校的同学说,小林平时性格内向,朋友不多,经常说一些否定自己的话。她透露,“他曾用刀划自己手臂,用刀割腕,还经常说自己不想活了”。另一名和小林同班也同寝室的同学说,在他的眼里,小林的性格可以用“时好时坏”来形容,他解释:“心情好的时候会开玩笑,心情不好的时候,主动跟他说话他也不理。”小林平时喜欢看一些伤感文学。这名同学曾看到小林手上有划痕,他问怎么回事,得到的解释是:“心情不好,自己用刀划的”。
警方调查小林的社交软件时发现,小林曾在QQ聊天中向一好友提到“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
曾经和小林同桌的同学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小林留给她的印象是:内向。“很少与同学交流,感觉他没有归属感,独来独往。”事发当天,她曾感觉到林同学的情绪不大好。
此前央视评“高中生坠亡”通报
“母亲节当天,儿子在校坠亡”,这样的人伦悲剧让谁都接受不了。尽管涉事学校和当地有关部门接连发布通报,但并未驱散全部疑云,更没有说服坠亡学生父母。
基于通报内容,很多问号无法拉直。比如,坠亡学生的家人此前称“想看监控不给看”是否属实?所谓的监控缺失又是否确切?再比如,为何事发两小时后,坠亡学生的家人才获知儿子坠亡的消息?此外,这名高二学生究竟是不是因个人问题轻生应由公安机关认定并发布消息,而不是教育部门发布,这也让人心存疑惑。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相关民警表示,警方还在继续深入调查之中,细节还需进一步完善。这意味着有关部门并未回避汹涌的民意,也意味着有关部门深知不是一发布通报事情就能翻篇。显然,这是正确姿态。
当前,有关部门最应做的不是刻意降温,不是急吼吼“灭火”,而是要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认为塞给公众一个结论,公众就深信不疑;抛给坠亡学生家长一个说法,他们就全盘接受,未免天真。“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在逻辑上形成“闭环”,在事实供应上力求无懈可击,才能最大程度消弭质疑。
正如坠亡学生的家人所称,作为孩子家长,并非“一定要学校怎么样”,只是希望把整件事情从头到尾了解清楚。面对这个最基本的要求,有关部门有责任正视并满足。
“我会继续行使我追究和上诉的权利!请大家跟我一起努力,找出事实的真相!给儿子一个交代”,坠亡学生的母亲如此表态。期待有关部门直面舆论关切,用确凿的事实给坠亡学生一个交代,给他家人一个交代,也给公众一个交代。
5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也刊发评论指出,面对汹汹舆情,校方只发布了一份避重就轻的情况通报,并未向家长和公众提供有关事故原因的说法。
评论称,按照学生家长的说法,此事疑点颇多。比如,为何学生坠亡两小时后,学校才通知家长?为何学校刚开始拒绝提供监控视频,之后家长去看时相关视频缺失?为何该校有学生称,校方禁止他们发声?及时公开相关物证,掌握多少信息就公开多少,才是责任担当的表现。如果面对质疑,学校不敢发声,拒绝对疑问做出解释,恐怕会引发更多猜测,让舆情进一步发酵。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