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对死者而言是种解脱,但对身边的「自杀者遗族」而言,会是另类的创伤。需要数年才能从内疚、哀伤中走出。吴淡如也是自杀者遗族,在亲弟弟自杀后,花了足足8年才让心中的伤口恢复。
吴淡如:
「每一个生命啊,都有别人体会不出来的欢喜和悲伤,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很多事情没有为什么,旁人也不用急急探究任何原因。很多年前我也曾被吓傻了,送走了我的亲弟弟。一个建中、台大,一路顺畅,超级受女生喜欢,当过MV男主角,清秀可爱永远带著微笑的男生,我的小弟。
我们真的没有人知道,他的心里有那么沉重的悲伤,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一把隐形的刀插在他心口了,他微笑著也不让我们知道。
身为一个过来人我想说的是,家属很痛,不要有多余的问号和推测伤害他们。曾经被吓傻的年轻的我和大弟,当时除了要一肩扛起所有的处理,要安慰长者情绪,还被许多好奇者的质问或疑难,弄得自己都像凶手了。
这个伤口真正恢复的时候,七八年已经过去。那时,是否该「庆幸」我未成名,不需面对那么多「热情」的采访记者?」
吴淡如更用自己的经验劝告大家,请为自杀者的家属留有安静地悼念空间,别再用自己的好奇或揣测打扰生者,因为每一句话都有可能对他们造成压力、让他们更内疚。
(自杀者遗族的心理状态也很需要被关心。)
什么是自杀者遗族?
自杀,我们该做的不只是预防、要有病识感,若憾事真的发生了,我们更该关心被留下的来生者「自杀者遗族」。根据自杀防治学会:「每一个人自杀死亡,至少会影响身边6位亲友,而这些自杀者遗族为独自承担严重的情绪困扰,对于要和亲友们谈论自杀,也常觉得难以启齿,因此自杀者遗族容易产生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自杀者遗族的心理状态
咨商心理师公会更解释自杀者遗族的心理状态。撰文的黄种斌咨商心理师表示:「当重要的亲友因自杀身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震惊跟不敢置信,想像不到为什么对方会做出这种事。这是典型受到惊吓后的反应。」且会在认知、情绪、社交上有不同的发酵反应。
认知:反复寻找答案
自杀者遗族会充满内疚,觉得自己是不是错过了黄金救援期、认为自己不够关心他、没在逝者生前观察出异样的言行举止。他们会不断地想像:「如果我当初....事情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
情绪:自责与愤怒
伴随著内疚、自责,就是「生气」,觉得逝者不负责任,或是觉得自己是不是不够重要,能成为对方支持下去的动力,可能也同时再生自己的气,气自己没有及时发现、气自己没有好好跟他说话。这些愤怒、失望、自责,会在心中纠结成难解的郁闷。
社交:自杀污名的影响
在许多文化跟信仰中,「自杀」是不可饶恕的事情。例如:自杀者会永世不得超生、会堕入18层地狱......又或是光是提及逝者的死因,就会被迫迎接排山倒海的好奇、关心、咎责,在自己的伤口还没恢复前,这些过于隐私的关心其实也会是另类的压力,让自杀者遗族更加封闭、更无法向外求助。
(情绪需要出口,不要害怕向外求助。)
如果你是自杀者遗族...
如果你是自杀者遗族,请记得「这不是你的错」。你可能会觉得内疚、有罪恶感、觉得自己必须为他的死负一部分责任,但最后还是要原谅自己,让自己获得解脱。
而且也可以积极的向专业人士、机构求助,像是:
.自杀防治学会:02-2381-7995
.卫福部24小时安心专线:1925
如何陪伴自杀者遗族?
1.抱持联系
如果你身边有自杀者遗族,和他保持正常联系就好。别因为不敢讲、怕触动他伤心事就疏远,他只会觉得更孤独。不管是无声的陪伴、或是聊些日常生活的琐事,就可以为自杀者遗族提供支持了。
2.避免追问「为什么」
「为什么」这句话在自杀者遗族的脑里已经出现够多次了,所以我们不需要再去追问细节跟原因,如果对方愿意提,我们可以听,但不是由自己主动追问。
3.分享逝者的回忆
如果对方愿意听,我们可以陪他一起缅怀逝者。自杀不是逝者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事件,也不应该是唯一的标签。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去记住他们当初是如何活著。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