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生长于子宫腔以外而引起的病变和症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即可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即随月经周期而变化,但仅有部分受孕激素影响,能产生少量“月经”而引起种种临床现象。
患者如受孕,异位内膜可有蜕膜样改变。这种异位内膜虽在其他组织或器官内生长,但有别于恶性肿瘤的浸润,本病发生的高峰在30~40岁。子宫内膜异位的实际发生率远较临床所见为多。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与体征随异位内膜的部位而不同,并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 1、症状
(1)痛经:为一常见而突出的症状,多为继发性,即自发生内膜异位开始,患者诉说以往月经来潮时并无疼痛,而从某一个时期开始出现痛经。可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有的痛经较重难忍,需要卧床休息或用药物止痛,疼痛常随着月经周期而加重,由于雌激素水平不断高涨,使异位的子宫内膜增生,肿胀,如再受孕激素影响则出血,刺激局部组织,以致疼痛。
如系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可促使子宫肌肉挛缩,痛经势必更为显著,异位组织无出血的病例,其痛经可能由血管充血引起,月经过后,异位内膜逐渐萎缩而痛经消逝。此外,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可查出许多炎症过程。很可能局部的炎症过程伴有活跃的腹膜病变,从而产生前列腺素,激肽和其他肽类物质引起疼痛或触痛,但疼痛程度往往不能反映出腹腔镜检所查出的疾病程度。临床上子宫内膜异位显著,但无痛经者,占25%左右,妇女的心理状况也能影响痛觉。
(2)月经过多: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量往往增多,经期延长,可能由于内膜增多所致,但多伴有卵巢功能失调。
(3)不孕: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常伴有不孕,根据天津,上海两地报道,原发性不孕占41.5~43.3%,继发性不孕占46.6~47.3%,不孕与内膜异位症的因果关系尚有争论,盆腔内膜异位症常可引起输卵管周围粘连影响卵母细胞捡拾或导致管腔堵塞,或因卵巢病变影响排卵的正常进行而造成不孕,但亦有人认为长期不孕,月经无闭止时期,可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的机会;而一旦怀孕,则异位内膜受到抑制而萎缩。
(4)性交疼痛:发生于子宫直肠窝,阴道直肠隔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使周围组织肿胀而影响性生活,月经前期性感不快加重。
(5)大便坠胀:一般发生在月经前期或月经后,患者感到粪便通过直肠时疼痛难忍,而其他时间并无此感觉,为子宫直肠窝及直肠附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症状,偶见异位内膜深达直肠粘膜,则有月经期直肠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病变围绕直肠形成狭窄者有里急后重及梗阻症状,故与癌瘤相似。
(6)膀胱症状:多见于子宫内膜异位至膀胱者,有周期性尿频,尿痛症状;侵犯膀胱粘膜时,则可发生周期性血尿。腹壁疤痕及脐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则出现周期性局部肿块及疼痛。
2、体征
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往往子宫胀大,但很少超过3个月妊娠,多为一致性胀大,也可能感到某部比较突出犹如子宫肌瘤,如为后位子宫,往往粘连固定,在子宫直肠窝,子宫骶韧带或宫颈后壁常可触及一二个或更多硬性小结节,如绿豆或黄豆大小,多有明显触痛,肛诊更为明显,这点很重要,偶然在阴道后穹窿可见到黑紫色大出血点或结节,如直肠有较多病变时,可触及一硬块,甚至误诊为直肠癌。
卵巢血肿常与周围粘连,固定,妇科双合诊时可触及张力较大之包块并有压痛,结合不孕史易误诊为附件炎块,破裂后发生内出血,表现为急性腹痛。
子宫内膜异位症日常预防
根据目前公认的病因,注意下列几点,可能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1、避免在临近月经期进行不必要的,重复的或过于粗暴的妇科双合诊,以免将子宫内膜挤入输卵管,引起腹腔种植。
2、妇科手术尽量避免接近经期施行,必须进行时,术中操作要轻柔,避免用力挤压宫体,否则有可能将内膜挤入输卵管,腹腔。
3、及时矫正过度后屈子宫及宫颈管狭窄,使经血引流通畅,避免淤滞,引起倒流。
4、严格掌握输卵管通畅试验(通气,通液)及造影的操作规程,不可在月经刚干净或直接在刮宫这一周期进行,以免将内膜碎片经输卵管压入腹腔。
5、剖宫产及剖宫取胎术中应注意防止宫腔内容溢入腹腔,在缝合子宫切口时,勿使缝线穿过子宫内膜层,缝合腹壁切口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以防内膜种植。
由于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的预防意见也仅对少数情况适用,经血倒流本身是否致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尚有争议。
健康教育
1.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使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正常,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2.要注意自身保暖,避免感寒着凉。
3.月经期间,禁止一切激烈体育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4.女孩子青春期要避免受惊吓,以免导致闭经或形成溢流。
5.如果已查出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月经期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保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生闷气,否则会导致内分泌的改变。同时避免过度劳累。
6、心情开朗、及时诊治是有效的预防办法。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即可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即随月经周期而变化,但仅有部分受孕激素影响,能产生少量“月经”而引起种种临床现象。
患者如受孕,异位内膜可有蜕膜样改变。这种异位内膜虽在其他组织或器官内生长,但有别于恶性肿瘤的浸润,本病发生的高峰在30~40岁。子宫内膜异位的实际发生率远较临床所见为多。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与体征随异位内膜的部位而不同,并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 1、症状
(1)痛经:为一常见而突出的症状,多为继发性,即自发生内膜异位开始,患者诉说以往月经来潮时并无疼痛,而从某一个时期开始出现痛经。可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有的痛经较重难忍,需要卧床休息或用药物止痛,疼痛常随着月经周期而加重,由于雌激素水平不断高涨,使异位的子宫内膜增生,肿胀,如再受孕激素影响则出血,刺激局部组织,以致疼痛。
如系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可促使子宫肌肉挛缩,痛经势必更为显著,异位组织无出血的病例,其痛经可能由血管充血引起,月经过后,异位内膜逐渐萎缩而痛经消逝。此外,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可查出许多炎症过程。很可能局部的炎症过程伴有活跃的腹膜病变,从而产生前列腺素,激肽和其他肽类物质引起疼痛或触痛,但疼痛程度往往不能反映出腹腔镜检所查出的疾病程度。临床上子宫内膜异位显著,但无痛经者,占25%左右,妇女的心理状况也能影响痛觉。
(2)月经过多: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量往往增多,经期延长,可能由于内膜增多所致,但多伴有卵巢功能失调。
(3)不孕: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常伴有不孕,根据天津,上海两地报道,原发性不孕占41.5~43.3%,继发性不孕占46.6~47.3%,不孕与内膜异位症的因果关系尚有争论,盆腔内膜异位症常可引起输卵管周围粘连影响卵母细胞捡拾或导致管腔堵塞,或因卵巢病变影响排卵的正常进行而造成不孕,但亦有人认为长期不孕,月经无闭止时期,可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的机会;而一旦怀孕,则异位内膜受到抑制而萎缩。
(4)性交疼痛:发生于子宫直肠窝,阴道直肠隔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使周围组织肿胀而影响性生活,月经前期性感不快加重。
(5)大便坠胀:一般发生在月经前期或月经后,患者感到粪便通过直肠时疼痛难忍,而其他时间并无此感觉,为子宫直肠窝及直肠附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症状,偶见异位内膜深达直肠粘膜,则有月经期直肠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病变围绕直肠形成狭窄者有里急后重及梗阻症状,故与癌瘤相似。
(6)膀胱症状:多见于子宫内膜异位至膀胱者,有周期性尿频,尿痛症状;侵犯膀胱粘膜时,则可发生周期性血尿。腹壁疤痕及脐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则出现周期性局部肿块及疼痛。
2、体征
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往往子宫胀大,但很少超过3个月妊娠,多为一致性胀大,也可能感到某部比较突出犹如子宫肌瘤,如为后位子宫,往往粘连固定,在子宫直肠窝,子宫骶韧带或宫颈后壁常可触及一二个或更多硬性小结节,如绿豆或黄豆大小,多有明显触痛,肛诊更为明显,这点很重要,偶然在阴道后穹窿可见到黑紫色大出血点或结节,如直肠有较多病变时,可触及一硬块,甚至误诊为直肠癌。
卵巢血肿常与周围粘连,固定,妇科双合诊时可触及张力较大之包块并有压痛,结合不孕史易误诊为附件炎块,破裂后发生内出血,表现为急性腹痛。
子宫内膜异位症日常预防
根据目前公认的病因,注意下列几点,可能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1、避免在临近月经期进行不必要的,重复的或过于粗暴的妇科双合诊,以免将子宫内膜挤入输卵管,引起腹腔种植。
2、妇科手术尽量避免接近经期施行,必须进行时,术中操作要轻柔,避免用力挤压宫体,否则有可能将内膜挤入输卵管,腹腔。
3、及时矫正过度后屈子宫及宫颈管狭窄,使经血引流通畅,避免淤滞,引起倒流。
4、严格掌握输卵管通畅试验(通气,通液)及造影的操作规程,不可在月经刚干净或直接在刮宫这一周期进行,以免将内膜碎片经输卵管压入腹腔。
5、剖宫产及剖宫取胎术中应注意防止宫腔内容溢入腹腔,在缝合子宫切口时,勿使缝线穿过子宫内膜层,缝合腹壁切口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以防内膜种植。
由于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的预防意见也仅对少数情况适用,经血倒流本身是否致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尚有争议。
健康教育
1.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使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正常,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2.要注意自身保暖,避免感寒着凉。
3.月经期间,禁止一切激烈体育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4.女孩子青春期要避免受惊吓,以免导致闭经或形成溢流。
5.如果已查出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月经期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保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生闷气,否则会导致内分泌的改变。同时避免过度劳累。
6、心情开朗、及时诊治是有效的预防办法。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