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25217
艺人余天、李亚萍二女儿余苑绮罹患大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抗癌8年仍不敌病魔离世,享年39岁。根据卫生福利部统计,大肠癌是台湾最多人罹患的癌症。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大肠直肠外科主任柯道维医师在卫教资讯中指出,根据统计有超过90%的大肠直肠癌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但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生年龄层有下降趋势,增加了许多40到50岁,甚至30多岁的患者。
柯道维指出,民众生活习惯改变,以下不良的生活习惯,是造成肠癌发生率增加、甚至年轻化趋势的原因。
1.习惯晚睡2.减少运动量
3.减少摄取水分、纤维质
4.喜欢吃烧烤、油炸等零食类的食物
大肠直肠癌已位居十大癌症发生率的第一名,平均37.4分钟就有一人被诊断为大肠直肠癌。许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贫血、腹痛、体重减轻时,可能已经是第3、4期。
大肠癌的危险因子
大肠癌的危险因子包括年龄、家族史、相关病史、饮食习惯不佳、缺乏运动、环境。
一、年龄
超过90%的大肠直肠癌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但是近年来发生的年龄层有下降的趋势。
二、家族史
罹患大肠直肠癌患者的一至二等亲(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家属,会比没有此癌症家族史的人罹病率高出许多。
三、腺瘤性瘜肉
腺瘤性的瘜肉本身是良性的,可是如果持续分化异变是有机会转变成恶性瘜肉。是否有恶性变化与瘜肉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瘜肉愈大变成癌症的机率就愈大。一般而言,小于0.4公分以下的腺瘤发生癌变的机会很低;但如果大于一公分,有接近10%的机会有癌细胞产生,甚至二公分以上的瘜肉,则有近50%的机会变成癌症。
四、炎性肠道疾病
有溃疡性大肠炎及克隆氏症的病人,患病时间愈长,容易让肠黏膜因为长期处于发炎状态发育不全而转变成癌症,使得到大肠直肠癌的危险性高出一般人的4到20倍。
五、遗传性症候群
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FAP,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这类疾病属于显性遗传,通常在青春期后,大肠内会出现上百颗甚至上千颗瘜肉。大部分的家族性大肠瘜肉症患者会有APC基因的突变,而这些腺瘤性瘜肉慢慢长大,细胞会分化不良,最后变成腺癌。所以罹患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的病人除了需要密切追踪外,必要时要接受预防性大肠切除术。
遗传性非瘜肉病性大肠癌(HNPCC,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也称为Lynch syndrome,这类的疾病属于显性遗传,根据阿姆斯特丹诊断标准如下:
.家族中至少有三位成员罹患大肠癌,其中两位需要为一等亲
.至少有连续两代成员罹病
.至少一位成员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下。
六、饮食
饮食习惯改变,烹煮方式多烧烤、油炸,且食用过多的红肉、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许多的研究显示,摄取过多的动物性脂肪食物会增加罹患大肠直肠癌的机会,而且摄取红肉比摄取白肉(鸡肉、鱼肉)还多的人,因为食用红肉后产生胆酸的比例较食用白肉高出许多,使突变基因变强,罹患机会将更增加。
七、肥胖、缺乏运动
体重过重及不常运动的人,罹患癌症的风险也较高。
八、抽烟、饮酒
抽烟会增加肺部瘜肉产生的机会;而酒精热量高,也易造成肥胖。
九、环境的改变
居住环境污染源增加也可能是癌症增加的原因。
大肠癌如何预防?
要预防大肠癌,国泰综合医院在卫教资讯中建议,应可调整饮食习惯,多摄取蔬果,并控制体重,定期健康检查,来达到预防大肠癌的目标。
一、调整饮食习惯
.增加摄取蔬菜水果,并选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可多选用鱼肉、黄豆制品、家禽类替代红肉,并适量使用植物油。
.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如低脂牛奶、优酪乳、起司和豆制品。
.少吃精制砂糖与加工食品,避免烟熏、腌制、酱渍及辛辣的食物。
二、控制体重
维持理想体重、避免体重过轻或过重,应经常运动。
三、定期健康检查
国民健康署补助50至69岁民众,每2年1次粪便潜血检查,可降低二成大肠癌死亡率。对于年轻者,以下三种类型的人应分别提前自3、40岁及青少年时期开始,定期每隔3到5年、1到2年,接受一次大肠镜筛检。
.一等亲内曾有人罹患大肠癌
.有家族性大肠息肉症
.10年以上发炎性肠炎病史者
任何人都可能罹患大肠癌,但只要维持低脂高纤的均衡饮食,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规律的运动,并定期接受大肠检查,就有机会远离大肠癌。
加入妈妈宝宝LINE@好友
孕产育儿新知不漏接
延伸阅读
.「大肠癌」年轻化!出现8症状,就可能是罹癌警讯...你该知道的「预防癌症」5大关键
.吃素、生机饮食,还是得大肠癌?台大医师:●●才是影响肠癌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预防癌症之王「大肠癌」必遵守的6个饮食及生活习惯!
.我得大肠癌了吗?「症状判断、筛检方式、治疗」懒人包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